(一)教师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角色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教师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承担着以下角色。
1.“编码者”角色
教师在处理教育信息时,第一步就是选择教育信息。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一般认为,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在教学大纲中做了明确的规定,并详尽地体现在教材中,似乎无须教师再付出较多的劳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或是做简单的复述,这样的教育传播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钻研教材,对其中的教育信息进行选择和整理,以便向学生做最有效的传输。这是为编码准备信息材料,是编码的第一步。
教育信息一经确定,第二步就是教师将它们编入一定的符号系列中。此即所谓的教育信息的编码。编码,原是电子通信领域的一个术语,如发一封电报,必须利用电码进行组合排列来传输信息;人们利用文字符号写文章也是一种编码方式。每门学科都使用一定的符号体系,如音乐中的五线谱、数学中的公式和方程式、化学中的元素符号、地理学中的地图符号等。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人们一般既使用语言符号,又使用专业符号进行编码,包括编写教科书、讲义以及绘制图表、图像等。教师作为编码者,必须掌握好语言符号体系和有关专业的符号体系,并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精心编码。
2.“发送者”角色
将教育信息编进一定的符号系列之后,教师还必须充当教育信息发送者的角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通道将教育信息传输给学生。教师可以面对面地直接向学生发送他们能够感知的一系列符号或信号,也可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如幻灯机、电视机等)间接地发送信息。所以,教师既可以是直接发送者,也可以是传输教育信息机器的操纵者,即间接发送者。
3.“控制者”角色
当教育传播系统在运行的时候,教师作为主体性因素,应对教育传播过程进行控制和调整。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及时了解教育信息被学生接收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教师应时刻牢记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根据发现的问题对教育传播过程实施调控,使其通向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师的传播素养
在教育传播系统中,教师是主体性因素之一,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传播效果的好坏。从教育传播的角度看,重视对教师的选择也就是重视信源的质量。教师的传播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
作为信源,教师要向学生输出知识信息,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有着丰富的知识。古人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博即广博,喻即明白,就是说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方能成为教师。专业知识是构成教育传播内容的基础材料。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愈深刻,则他传输给学生的教育信息质量愈高,教育传播效果一般也就愈有保证。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他们可以通过大量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新鲜知识,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当适应这种情况。当然,一个教师不可能什么都懂,但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还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不能囿于自己的专业圈子之内,而应力求扩大知识视野,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讲课时才能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教师还应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如表达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等。学校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该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如果教师的兴趣广泛,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就更有条件接近和深入学生,赢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2.高尚的师德
教师作为信源,承担着信息编码、发送和控制的重要任务,其主动性和自觉程度对教育传播过程有着直接的作用,教师是教育传播系统运行的动力之一。因此,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看,教师的良好态度,即乐于教书育人、严于为人师表是教育传播获得成功的第一条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塑造他人灵魂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主要表现在对人公平、正直、热诚、有耐心、有责任感、仪表端庄等方面。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事业和专业、对自己的学生应有满腔的热情,并善于以这种热情去感染学生、鼓舞学生。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只有这样,师生的信息交流方能处于一种最佳态势。否则,不仅会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为了达到教育传播的目的,教师应能维持和激发学生接收信息的注意力与兴趣,并能以学生容易接收的方式呈现教育信息,及时给学生以强化和反馈,解决可能妨碍师生间沟通的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掌握教育科学,不仅可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为了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必须把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为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钻研和处理教材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及方法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还必须具备组织教学、提问、说服、表扬和批评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
4.教育传播技术
教师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术是教育传播技术,主要包括媒体传播教学法和教学设计技术、进行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的技术等。
媒体传播教学法是指教师使用媒体传播教学信息的工作方法。教师应善于使用多种教育媒体,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教育媒体的应用,可以大大延伸人体的教学功能,有助于实现教育传播过程的优化。(www.daowen.com)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年轻一代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应仅仅是“施工员”,而应主要是“设计者”。教师只有掌握了教学设计的技术,才能完成他所担负的使命。
语言和文字是教育传播的基本媒体,但不是唯一的媒体。体姿、表情、眼神、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体态至少有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制语言、表达超语言的意义等五种功能。总之,单纯的语言表达是有一定限度的,将体态与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表达更为丰富的意义,也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掌握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技术,也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教育传播的效果主要是由语言传播技术的好坏来决定的。语言传播主要是指教师讲话、学生听话、师生对话。非语言传播主要是指动作的传播,包括人的身体动作、人所用的物件、人对时间空间的利用等。语言传播在教育传播中的重要意义是一目了然的,非语言传播同样也是重要的。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特·梅拉比安指出,语言可以传递任何信息,而非语言符号传播意义的范围就有限,所以教师掌握二者的有机配合与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师的传播方式
每个人的传播方式各不相同,每个教师和学生都会带给教学过程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对于传播方式的研究目前不算多,比较著名的就是诺顿(1977)把传播者的传播方式定义为:为了解释怎样接收、理解、过滤或处理信息,人们用语言和非语言来进行交往的方式,即怎样用语言和行动来对各种意义做出反应。诺顿把传播者划分为以下几种。[5]
1.喜欢支配的传播者
他们喜欢交谈而且往往控制非正式的谈话。在社会环境中,他们是“意见领袖”。
2.富于戏剧性的传播者
他们能熟练地运用夸张、幻想、故事、比喻、节奏、声音或其他文体手段来突出或说明所传播的内容。
3.生动的传播者
他们在进行传播时,经常运用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和手势。
4.放松的传播者
他们很镇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流露出紧张的神情。
5.注意力集中的传播者
他们喜欢听他人的谈话,对他人所讲的内容表示出兴趣,并有意地做出反应来表明他们在注意地听。
6.开朗的传播者
他们很乐意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他人,并乐于表达情感。他们往往没有什么秘密,非常坦率。
7.友好的传播者
他们喜欢鼓励他人,承认他人的贡献,公开表达自己的羡慕。
8.准确的传播者
他们喜欢用准确的论点和论据进行辩论,力争严谨准确。
诺顿还发现,不同的传播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师生关系,不同年龄段或不同性格的学生喜欢不同的传播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