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教育传播环境和信息全球化的重要特点

网络教育传播环境和信息全球化的重要特点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网络传播环境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信息传播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超越时空限制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是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全球化”的重要特点。早期有报纸、电视等远程传播的途径促使信息向全球化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则大大加速了信息全球化的过程。但随着信息全球化的深入,世界文化必将不断撞击、融合、同化、断裂。

网络教育传播环境和信息全球化的重要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网络教育在我国迅速崛起,网络成为各种文化传递和融合的主要通道。许多高校及普通中小学校都在积极尝试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育信息的交流和传播,网络教育传播是未来人们学习普遍采用的方式。因此,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也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网络传播环境

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信息传播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超越时空限制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是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全球化”的重要特点。

“全球化”是一个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探讨的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从1969年布热津斯基在《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中提出以后,该概念不断得到修正,但普遍认为,全球化是以经济为核心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全球化,它使“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并以此种关系将远隔地区相互连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8]这一定义描述了全球化的运行状态,揭示了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结果。

信息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与全球化的进程相伴而生并随着传播手段(主要是大众传播手段)的成熟而不断发展的。早期有报纸、电视等远程传播的途径促使信息向全球化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则大大加速了信息全球化的过程。互联网是一种高效率、大容量、极具开放性的传播媒体,因此,网络传播是一种呈几何级数的非线性传播。

网络技术的特性使网络为人类的传播提供了这样一种交流平台: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由交流。它使网络传播在地球上任何地方跨越时间、空间、地域和边界的限制及时、广泛地进行着,使世界各国从此联结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地球村”。

但随着信息全球化的深入,世界文化必将不断撞击、融合、同化、断裂。因此,强势文化冲击弱势文化不可避免,加之网络中“垃圾信息”的大量存在,有时信息传播需要在人类的控制下进行,这种网络传播也被称为过滤式的网络信息传播,如网络教育传播。

(二)网络教育传播环境

网络教育传播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中的相关技术,创设多媒体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并存的教学环境和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跨越时空共享教育信息,让优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1.网络教育传播环境的特点

网络教育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也不同于一般的网络传播。网络教育传播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学生获取知识)传授既定的教学内容,促使学习者进行一定学科的学习或训练。网络教育传播环境相对于传统的教育传播环境而言,已经超出了校园的限制,复杂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都会对网络教育的传播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此外,参与网络教育传播的传播者与受播者的心理环境以及网络教育传播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应用环境(多媒体硬件环境的建设和多媒体软件的设计开发)等,构成了复杂的网络教育环境。

综合网络传播环境和教育传播环境的特点,网络教育传播环境具有如下特点。

(1)便利性

网络教育传播环境属于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知识。并且,网络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类的终身教育,因此,操作平台简单方便,各种层次的学习者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正确使用学习平台获取知识,同时,学习平台也支持学习者的同步和异步的学习活动。

(2)主动性

在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中,学习者对学习时间、内容的选择都具有主动性,而不像大众传播或教育传播中采用信息强制传播,即便是网络教育直播课堂,学生参与课堂也是主动的。

(3)交互性与协作性

在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中,学习者依靠一定的学习平台进行信息交互、协作,通过协作或讨论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生动性与多样性

在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中,学习者以计算机作为媒介进行知识的获取,相比传统的教育传播环境而言,缺乏师生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教育传播环境则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提高学习平台的生动性以及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的途径弥补这一缺点。

(5)开放性

网络教育传播环境打破了传统学校教学环境的限制,通过发挥网络传播环境中信息的相互交流与共享的作用,实现网络教育传播的传播者与受播者的隶属关系,并使这种关系平等化。

网络教育传播环境的特点主要依靠多媒体网络教学应用环境来体现,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也包含部分网络教育心理环境的内容,当然,其他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更深入的心理环境则分别参照社会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内容。

2.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与传统教育传播环境的比较

传统的教育传播主要是指校园课堂面授,以教师为核心,教师在教室中通过教授、板书和多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教育模式。网络教育传播则是指以网络为依托、以多媒体信息为传输媒介的开放式、远程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处理和远程通信工具手段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具有容量大、速率快、更新频繁、交互性强、多媒体呈现等特点。因此,两种不同的教育传播方式进行的环境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传统教育传播环境长于“身教”,网络教育传播环境长于“自学”

传统的教育传播模式主要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身教”。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和学生是在面对面的沟通环境中进行教学的,教师就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同时,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情感体验都具有直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点是网络教育传播无法替代的。

网络教育传播环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十分灵活,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学。网络教育传播打破了学生只能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课的单一局面,学生可以在图书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甚至在自己的寝室里学习,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同时,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中的信息异常丰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进度。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不仅要接收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与综合,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2)传统教育传播环境长于“合作”,网络教育传播环境长于“独立”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相联系交流,接触的时间很多,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情感交流,彼此之间也更容易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常常从事同样的活动,彼此之间的合作经常在各项教学活动中进行,学生的协作精神也日益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常在一个集体环境中生活,由于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活动,大家互相观摩、启发、切磋,在使学生能更全面地获得各方面知识的同时,也保证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合作沟通,有利于群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网络环境是一个相对间接的环境,人与人直接交流的机会减少,师生之间是通过BBS、E-mail等网络工具进行间接交流的。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更多地也是在网络中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由于互联网是一个汇集全球大量资源的数据库,因此网络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的网络教学,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时空大大扩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得到加强。(www.daowen.com)

(3)传统教育传播环境长于“共性”,网络教育传播环境长于“个性”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所接收的教育信息,都是经过严格筛选把关的,不符合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与法律范畴的内容不会出现在教材中,因此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学生的思想品行、言谈举止也在学校和教师的监控之下,如果学生出现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教师会对其进行纠正,学校也会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虽然这种传统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也有所注重,但总的来说,学生更多地处于一种约定俗成的集体氛围与环境之中,“共性”大于“个性”。

在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可以质疑权威,可以指责权威,并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公布在网络中,让所有人参与其中,讨论辩驳,一分高下,真正做到畅所欲言,个性张扬。在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中,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各种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流传。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因此,在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中,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和自控能力。

总之,网络教育传播环境和传统教育传播环境这两种不同的环境模式,既有它们自身的优势,也有各自的不足或缺陷。因此,它们之间不是相互替代,也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而应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网络教育传播环境是传统教育传播环境的补充,它只有与传统教育传播环境相结合,才能全面完成教育的使命;而传统教育传播环境只有借助网络教育传播环境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独立化的发展,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

3.网络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构建良好的网络教育传播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强化教育传播的目的性与导航性

网络教育传播环境构建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这种环境中获取知识,相比一般的网络传播环境而言,其提供的信息要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为避免网络中垃圾信息对教学的干扰,需要对教育信息进行监控,同时,它相比传统的教育传播环境而言,缺乏课堂强有力的教学组织,因此,要对教育信息进行适度的导航。

(2)强化硬环境的畅通性与可靠性

在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不是面对面进行的,而是采用计算机与网络作为中间媒介进行的,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以及网络的畅通无阻都是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优化的基本内容。

(3)强化软环境的交互性与人文性

人性只能由人性来培育,情感只能由情感来陶冶”,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中的传受双方不是直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中间横亘着计算机与网络这些中间媒介。因此,界面友好、交互性强、具有智能性的网络教育传播平台可以优化网络教育传播环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网络教育传播的效率。

[学习思考题]

1.解释概念:环境、传播环境、硬环境、软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教育传播环境。

2.简述环境与传播的关系。

3.简述传播环境的特点和类型。

4.简述教育传播环境三大体系对学生的作用。

5.简述教室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6.阐述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7.阐述网络教育环境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教育传播环境的关系。

【注释】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7.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8.

[3]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8.

[4]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0.

[5][美]戴维·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文化的控制范式[M].邵志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邵培仁,廖卫民.思想·理论·趋势:对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历史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0-190.

[7]钟鹏明,顾玉英.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5(9):45-48.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