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环境
硬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2]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和通信设备及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等。硬环境一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相对固定的、有限的,是难以改变的。硬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的情况,包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这一位置上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系、矿藏、动植物及其生态条件等。在传播学中,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和人类的传播活动有关的自然环境或地域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就影响和制约着处于其中的人们的一切。在传播活动中,不同地理环境所面临的不同条件和状况,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传播活动的开展和成效。
(1)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类生活与所处地域密切相连。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域都具有自身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地理环境中的土壤、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现象,对身处不同地域的人们的影响是不同的,并形成了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如生长在北方的人和生长在南方的人,因其所在地域不同,他们在身高体重、外貌长相、生活习惯、性格观念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2)地理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传播活动与所处地域密切相连。相对而言,地理环境较为优良的地区,往往成为经济中心或者政治中心,也成为各类人才相对集中的地区。虽然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是相同的,但无论是生活水平、经济效益,还是接收信息的速度和信息本身的质量,以及人们的文明程度和开放程度,地理环境优良地区都相对高于偏远地区。因此,媒介人才和媒介场所也会相对集中在这种地区,这对传播活动的开展和传播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2.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主要指研究对象周围的具体的设施、建筑物等物质系统。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工作,而这个特定的物理环境对人们思想观点、知识素养、价值立场的形成和巩固,或多或少地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1)现时性物理环境
现时性物理环境包括现在正在使用的特定的人为的物理空间,如办公室、会议室、教室、阅览室、礼堂等。在传播活动中,现时性物理环境能让受众对传播者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所传输的信息知识进行积极的肯定或消极的怀疑。如果传播者在传输信息之前能对现时性物理环境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科学的布置,就会使受众在一个清爽整洁、赏心悦目的环境中接收有关信息,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反之,在一个空气污浊、嘈杂混乱的环境中,很难要求受众注意力集中,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2)历史性物理环境
历史性物理环境主要是指在历史上有着纪念性、象征性意义的一些场所。历史性物理环境包括过去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特定的物理空间,如井冈山、遵义会议旧址、人民英雄纪念碑、邓小平故居等。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性物理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崇敬、仰慕之情。传播活动的即时开展,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不过要注意的是,在历史性物理环境中进行思想教育传播活动时,必须要考虑到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不能一味地反复说教、强制灌输,只能恰到好处、点到为止,否则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和抵制,事与愿违。(www.daowen.com)
(二)软环境
软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3]它是除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软环境一般是能观察到的、感悟到的,是无形的、无限的,并且是可塑的、易造的、有伸缩性的。
软环境主要包括文化环境、心理环境和传播生态环境。
1.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相对于社会中的物质环境而言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社会思潮、社会风尚等。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特定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和风格。每一个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个体,都在传承着代表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色。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宝贵财富,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社会风尚等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许多消极因素也与当代文化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发生着种种冲突。这些,都会在传播活动中对传播者、受播者或多或少产生影响。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对传播者和受播者产生无形的感染力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不良的文化环境则会对传播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2.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发生实际影响的整个生活环境。人们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囊括了对人发生影响的一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事、物等全部社会存在。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人们自身的以喜悦、欢乐、悲哀、痛苦等情感因素构成的心理环境,必然要对信息传播及其成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态度及其人们的心理体验。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传播活动中的任何一种与该活动有关的愉快的情绪体验,都能使这种活动强化,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不愉快的情绪只会抑制这种传播活动。[4]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不论是传播者还是受播者,总是力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作为心理环境直接创造者的传播者,应了解良好的情绪是受众形成良好的情感心理的开端。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受众的情绪才会随之高涨,对传播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对所参与的传播活动予以进一步强化。相反,如果受众的情绪低落,便形成了某种潜意识的消极心理结构,这种负性的情绪体验就会抑制受众的参与行为和积极性。
3.传播生态环境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传播生态(ecology of communication)指的是信息技术的结构、组织和易接近性,各种论坛、媒介和信息渠道。”[5]传播生态环境的形成并不取决于某些人的意志、行为、观念,而是由于我们的传播形态已经远远超出它作为大众媒介的范围,和宗教、文化、政治、法律、商业、民间组织、战争、恐怖主义等产生频繁的符号互动,是媒介与社会在长期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传播生态环境不是一种物理性环境,而是充满着符号互动的意义环境,是由各种传媒机构营造出的一种整体社会情境,它是传播者、受播者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在传播生态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媒介生态(media ecology)。波兹曼(N.Postman)认为,媒介生态学观照媒介传播之实质,即媒介传播如何影响人类的感知、理解、情感和价值判断,以及人类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如何增进或阻碍我们的生存机会。波兹曼把这些影响归为三个要点:其一,媒介环境“构建着我们所能看的、能说的是什么,进而构建着我们所能做的是什么”;其二,媒介环境“赋予我们以角色,并且坚持要求我们扮演好它”;其三,媒介环境“具体规范着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不允许的”,但这种规范完全不同于现实环境诸如法庭、教室、办公室里“明晰的、正式的”规范。在媒介环境中,规范“更多的时候,是模糊的、非正式的、半隐蔽的”,因此,“媒介生态学就是试图使这些隐蔽的具体规范清晰起来”,“它试图发现媒介究竟迫使我们扮演着什么角色,媒介如何构建着我们的所见、所言、所行”。波兹曼最后一言以蔽之,媒介生态学是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6]
邵培仁先生在《传播学》一书中,将构成媒介环境的因素分为五个方面:媒介威望、社会意识、团队精神、行为规范、求实精神。他认为:“媒介环境的五大因素的指标愈向正级发展,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愈好,而媒介人员的成就感和积极性亦会随之提升。反之,就差,就下降。”同时他也将媒介环境分为封闭式、开放式、复合式三种。这三种媒介环境各有特点。封闭式媒介环境主要是通过规范化的管理,迫使媒介运作和信息传播活动条理化、程序化,培养传播者认真敬业的工作作风,使传播活动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开放式媒介环境是通过民主管理的方法,充分尊重传播者的自由度和创新能力,允许传播者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进行传播活动,使传播活动更加自由、开放。复合式媒介环境综合了前两种媒介环境的优点,既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又给予传播者充分的自由;既有宏观的严格要求,又有微观的灵活度。
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人们主要根据媒介提供的有关信息获得知识、感知世界。因此,传播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一种“间接环境”。在这种“间接环境”中,人们通过各种传播媒介间接体验现实世界,不同的传播生态环境带给人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