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干扰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是应当尽量避免的,但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在技术上又增加了信息量。因此,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有时也故意在信息中加入干扰,使其达到教育者预定的目的。
1.干扰在教学过程中的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增加心理性干扰来锻炼人的意志和辨别能力。如美国的录音教材《常人趣事》[21]就录制了市场上嘈杂人群中的对话,供训练者使用,这种干扰噪声可以锻炼受教育者的语言辨别能力,使受教育者能真正掌握和领悟教学内容,训练后在实际生活中与人对话就不会不习惯。又如在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中,要使某一行为或思想对受教育者的行为和思想产生影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将正确的行为和思想的视听觉形象呈现给受教育者的同时,将与之对立的不正确的行为和思想的视听觉形象也呈现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不正确的行为和思想的表现即形成了这一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干扰,但正是这种干扰使学生对正确的行为和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2.干扰在教育测试中的利用
在教育测试中,可适当引入教育干扰,以达到测试学习者目标水平的目的。如在客观测验中编制是非题、选择题时,必须设计一至数个错误答案作为干扰因素,以测验应试者的知识再认能力。只有在测试中加入干扰,才能使测试结果更科学、更准确,并且干扰越多,测试结果越准确。
3.干扰在传播效率中的利用
为了提高传播系统的效率,有时也可适当地加入干扰信息。这种干扰信息,尽管偏离了正常的信息传递,却可以使欲传播的信息更加清晰和明确,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但这些干扰信息必须与欲传递的信息有内在的联系,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学习思考题]
1.简述教育传播通道、教育传播媒体以及教育传播干扰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类型。
2.对麦克卢汉的媒体观做简要评价。
3.简述几种典型的教学媒体观。
4.解释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
5.阐述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与利用及在具体教育传播过程中媒体的运用策略。
6.阐述教育传播过程中干扰的避免和利用。
【注释】
[1]高蕴琦等.教育传播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08-109.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3-94.
[3]石英,孙多金.略论教学环境[J].甘肃社会科学,1998(3):66-67.
[4]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47.(www.daowen.com)
[5]方兰生.传播原理[M].台北:三民书局,1984:7.
[6]《信息技术词典》编写组.信息技术词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61.
[7]潘云泽,侯友谊,胡春燕.现代传播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09.
[8]Meyrowitz,J.(1985).No Sense of Pla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New York,p.40.
[9]Meyrowitz,J.(1985).No Sense of Pla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New York,p.4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电化教育司.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0-21.
[1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9-100.
[12]刘世清,刘珍芳,王冬.论现代教学媒体的本质、发展规律与应用规律[J].电化教育研究,2005(8):14-17.
[13]章伟民.教学设计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267.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电化教育司.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20-226.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电化教育司.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34-238.
[16]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7.
[17]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68.
[18]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68-170.
[19]马奇.电教中信息传递的干扰问题初探[J].外语电教,1983(3):3-4,13.
[20]盖永传.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干扰[J].中国电化教育,1996(2):28-29.
[21]高蕴琦.教育传播理论及其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1995(1):16-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