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扰的概念
干扰原是电子学术语,[20]指来自外部或内部的一些杂乱电波或电信号影响电子设备或器件工作的现象。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干扰的概念扩大了。它不仅是上述物理方面的干扰,还包括造成信息传递后得不到实效的一切其他消极因素,如设施不完善造成的环境性干扰、接收者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造成的干扰等。干扰可能发生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教育传播的效果影响很大。克服干扰可以使接收者接收信息的效率提高,从而使单位时间的利用率提高。克服干扰还可以使接收者得到真实的信息,不致使接收者误以为真,造成后患。
(二)教育传播中干扰的特点
1.干扰存在的必然性
只要有传播过程存在,就必然有干扰存在,没有干扰的理想传播过程是不存在的。教育过程中的显性干扰,如教育媒体的机械性能、电子性能,以及媒体所呈现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变化所附带的干扰等,人们可以将其减小到不影响传播效果的程度;一些不可测量或预料的干扰,如传播者的社会地位、临时心理,受众的生理性、心理性因素,传播者与受众的共同经验范围等因素,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干扰和传播中的其他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矛盾而又统一地存在于整个传播过程中。
2.干扰存在的普遍性
干扰不只是存在于教育传播过程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中,而是存在于构成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3.干扰存在的多样性
干扰的存在是广泛的,同时,它的存在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技术性的、环境性的、生理的、心理的干扰,存在于教育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三)教育传播中干扰的分类
在理想的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者通过传播通道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众,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但实际传播过程要受到各种生理、心理、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的,并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这些影响因素构成了教育传播过程的干扰,这种干扰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www.daowen.com)
1.信源质量干扰
信源方面可能传送的不是教育信息,或是效果不佳的教育信息。如在计算机网络中,常能收到一些黄色、暴力的有害的干扰青少年成长的信息。在一些电视、报刊中,常有一些颠倒是非的报道。因此,教育者作为教育传播的信源,对信源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在进行传播活动时,教育者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对如何筛选信息、预见和去除干扰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编码准确性干扰
编码就是将信息变换成符号和信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符号与信号选择与变换不当就会出现干扰,通常出现的情况是在变换成语言符号时,语言不准确,容易造成干扰。
3.环境干扰
教学活动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以排除一切影响师生注意力的干扰因素。如果教室安排不当,就会造成干扰。教室里的座位安排以及空气、温度、光线、声音、色调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和教师的身心活动,影响信息的传输效果。视听环境不佳,也会造成干扰。例如,教室外的喧哗声,运动场上的操练声,以及暴风、雨、雷、电等,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
4.技术干扰
构成信道的空间、线路以及发送、接收信号的设备,都会造成干扰。例如,教学设备不良,容易造成干扰。教学机器性能不良,会导致图像滚动、变形、声像异步以及串声、噪声等现象,以致声像失真。
5.受播者心理和生理干扰
受众的信息接收过程是由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受众接收信息时的注意力、好奇心、性格等都直接决定接收信息量的多少和质量,各种生理性和心理性干扰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如学生的视、听、味、触、嗅觉等感觉器官在生理上有一些缺陷,不能接收来自通道的信号;学生的知识、经验存在局限,也会阻碍他们将符号解释为准确的信息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