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姆瓦(L.A.Samovar)等人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提出了非语言符号的五种功能:最初的印象、相关的信息、引起感情的因素、自我表现和对他人的控制。[16]
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交换和意义的传达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表达和相互传递的过程。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既存在于或伴生于语言符号的传播过程中,又可以脱离语言符号而独立存在,并同样能够完整、系统、生动地进行信息传递,表达丰富的意义和情感。
(一)直接传播的功能
由于语言符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时间、空间、深度以及某些特殊环境等方面的限制,阻碍正常的语言交流,这就需要运用非语言符号来完成信息的传播。比如,在需要噤声或比较吵闹的环境下使用手势,用眼神传达情绪或感情,情人的一束玫瑰花等都能够起到直接传播信息的作用。
(二)辅助传播的功能
非语言符号也称为“副语言”,对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信息传播与交流具有补充与强化的辅助作用。当传播者运用语言来进行信息传播的时候,往往会配合使用一些非语言符号,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受播者真正理解自己。比如,在态度与情绪的表达方面,“手舞足蹈”“眉飞色舞”“怒发冲冠”等都能够对语言的传达起到很好的强化和补充的作用。另一方面,受播者在对以声音信号传递的语言符号进行接收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听力差,只能听到所传递信息的大约40%,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运用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来唤起听力。(www.daowen.com)
(三)调节传播的功能
非语言符号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就是对语言传播的状态进行协调和控制。比如,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当中的调节性动作缓解自己的紧张和语言传播中的不足;在有同学讲话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沉默或将手指靠近嘴唇,表示“别说了”来对受播者进行控制,这往往比语言符号来得更加有效。
(四)核实语词的功能
非语言符号的一个很突出的功能就是它对语词的核实功能,这主要是由于非语言符号的隐含性,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符号系统。一方面,一种非语言符号往往伴随着其他类型的非语言符号整体出现。[17]另一方面,它不但可以与语言共同使用,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也可以独立传达相反的意义,对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义进行否定。当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不一致时,受播者会对语言符号所传达的信息意义进行重新核实,并且更加相信非语言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因为非语言符号不像语言符号那么容易控制,更能真实地传达信息的意义。例如,一个老师用带讽刺的口气对学生说“你干得好呀”,学生更加相信的是语言后面的非语言成分所传达的真实意义,而不会认为是在夸奖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