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识论与科学方法论中,“过程”与“系统”是两个相近的概念。过程本身具有系统性,而系统产生具体的功能也必然是一个过程。教育过程是一个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其各个要素也符合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因此研究教育传播过程必须注重系统性,运用系统的方法与理论去分析与研究。
(一)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一词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是指复杂事物的总体。到近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常用“系统”一词来表示复杂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系统的存在方式。
关于“系统”的认识,目前科技界和哲学界很不一致,众说纷纭。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集合概念,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合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的整体结构和适应环境的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系统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当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将事物看作一个系统去研究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时,不论研究怎样的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集合要素(即构成系统的要素、部分变量)、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系统存在的环境和整体效应与功能,是构成任何系统都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比如,一个教学系统,就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集合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形成教学活动,最后产生的整体功能与效应就是学生知识的增长以及人才的培养。
(二)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独特的整体。所谓系统的整体性,就是将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由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构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去揭示系统的特征与运动规律。从系统的整体观出发,能够全面揭示事物之间的系统联系、结构联系、功能联系、有序和无序联系,以及系统和环境的联系等。(www.daowen.com)
2.结构性
结构是系统的诸层次、诸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或秩序,也是诸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相对稳定的排列组合方式,是事物的一种普遍特性。系统的结构是系统最后产生功能的基础,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结构,系统的性质也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比如,教学传播系统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学生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不同的组织与排列方式,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学传播过程结构,不同的教学传播过程结构也就会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从而最终产生不同的教学传播效果。
3.功能性
功能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呈现的能力,也就是系统将所接受的作用(输入)转换成输出的方式与能力。系统的功能是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效能的总和,是结构的表现,是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从系统的定义与条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必然产生整体功能,也就是说,由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所构成的系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功能。
4.层次性
一个系统通常就是一系列复杂性逐步增加的层次。系统一般由组成系统的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则由更下一层的子系统构成。最下层的子系统则由组成该系统的基本单位的各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可能由简单或复杂的几个层次来构成,因此清楚地分析与研究构成系统的层次,以及层级系统之间的关联,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是非常有益的。比如,一个教学传播系统可以由“教”与“学”两个子系统构成,而“教”这个子系统又由教师、教学方式、教学媒体等子系统与要素构成,“学”这个子系统又由学生、知识水平、认知水平、身体状况等子系统与要素构成,从而形成教学传播系统的一种层级结构。
5.动态性
所谓动态性,是指系统的状态与时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动态系统的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知道,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也是物质多样性的表现。物质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整个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从无序运动到有序运动,又从有序运动到无序运动,处于不停的运动中。“动”是系统活动的源泉,而绝对的静态系统是不存在的,静止是相对的,只是当有些系统的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明显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我们近似地将其看作静态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