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传播行为源远流长,人类传播能力与传播范围的发展历程也是艰难而漫长的。教育传播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人类从产生那天起,在依靠传播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把积累的经验与技能传给后代。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来吸取先人留下的宝贵实践经验,获得与自然斗争的能力和知识,
并制造出大量先进的工具,
来改进和推动自然界朝着人类设计好的方向变革。当然,最初的教育传播是简单而原始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应用于教育传播的手段与工具也由自身的器官发展到各种传播工具。结合南国农、李运林的划分,根据传播手段与方式的发展过程,教育传播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视动传播阶段
视动传播是原始社会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是教育传播的萌芽。人类发展的初期,延续了动物属性的动作加叫声的传播方式,借助体态姿势和咿呀之语进行简单的信息交流。当时人们口头发出的声音不能单独传递信息,只是视动传播的辅助工具。
2.口语传播阶段
“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14]人类由于社会劳动的需要,创造了语言。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牙牙学语之后,慢慢学会了借助音节来表达意思,口头语言在人类交往中逐渐成为主要的传播手段。分节语言的产生与发展是媒体形态第一次突破性变化,促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性变化,使语言成为人们交流与沟通的主要工具。语词和其他符号的综合运用,使人们可以结为广泛的群体。口头语言除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外部沟通,使之更加有效之外,也为人的内部沟通、为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式,确立了思维与谈话相并行的规则。
口语传播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传播方式,具有简单性、丰富性、快捷性、通俗性和反馈性等其他传播形式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因此,直到已拥有多种传播媒介的今天,它仍然是人类进行教育传播与其他传播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
与此同时,口语传播的发展不仅没有抑制非语言符号的传播,相反加速了非语言性宗教仪式、象征主义、音乐和艺术的发展。
3.文字传播阶段
在语言诞生了很久之后,在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另一个里程碑——文字。在中国,传说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由图画整理出最初的文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和文明时代的开始,“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15],文字语言与文明的定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文明、文化传承的利器。
从文字产生、纸的发明,到印刷术的兴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到公元7世纪初,印刷术的发明才使文字传播的特点与对社会的影响得到充分的发挥,人类信息的交流和传播速度及范围得到了新的发展。印刷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的伟大成就,比西方早了大约600年。然而,到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腾堡却根据中国西传的印刷技术,改装西方的榨酒机,完成了印刷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金属活字印刷。印刷业的诞生与崛起,使文字语言书面化。书面语言便于保存,它的发展削弱了记忆的重要性,它便于人们对信息进行独立和从未有过的从容审视,从而引发了媒体形态的第二次大变化,是人类传播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印刷媒介的出现,更为语言传播添上了腾飞的翅膀。(www.daowen.com)
文字传播使人类对后一代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的传播活动产生了根本的变革。在口语传播阶段,教育传播只是在家族中由家长或专职教师口授一些生产的经验与宗教的礼仪;进入文字传播阶段之后,书写成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传播工具,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而出现了古代的学堂,改进了教学的组织形式;伴随着印刷术的出现,教科书应运而生,成为重要的教育传播信息的载体,同时,教学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变革,出现了学校的班级教学形式,从此教育传播得到迅速发展。
4.电子视听传播阶段
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新的科技成果,如照相技术、幻灯机、无声电影等被引入教学领域,给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教学送来了新的技术手段,促进了人类信息传播质量和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在社会需求、技术背景和教育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初美国的视觉教学开始出现。
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有声电影和广播录音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原有视觉教学概念已经不能涵盖当时的教学实践,视觉教学便发展为视听教学。视听教学初期,学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设备、资料和专家的理论指导而发展缓慢,但在二战这特定的历史时期,视听教学却在工业和军队的训练中得到大力的发展。因为工业和军队需要对大规模的人员进行培训,只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二战对人才培训的需求,因此必须开发有效的技术来完成这样的任务。利用有声电影技术,美国在短短六个月中,把1200万缺乏军事知识的老百姓,训练成为陆、海、空各兵种作战部队,把800万普通青年训练成为制造军火、船舶的技术工人。在这些成功经验的推动下,加上战时受聘去军队和工业界主持训练的视听教学专家返回教育部门以及视听设备逐渐普及,战后学校教育中人们对视听的兴趣重新高涨。视听教学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肯定,二战以后的十年是视听教学稳步发展的时期。视听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重点探索视听媒体的特性及其对学习的影响。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各种视听理论相继出现,在诸多关于视听教学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E.Dale)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书中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融合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和当时流行的心理学观点,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学的主要理论根据。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视听设备和资料的剧增,教育电视的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兴起,以及由拉斯韦尔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传播学向教育领域的渗透,人们开始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教育传播进入教学过程与视听传播阶段,其标志是1963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成立的特别委员会,其提交的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其研究重点是教育媒体与教学过程(主要是教育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传播),主要指导理论是传播学理论和早期的学习理论和系统理论,新介入的媒体有电视、语言实验室、程序教学机等。该阶段的重要贡献是视听教育向视听传播的转变,从而使我们的研究视野从静态、一维的手段工具转向了动态、多维的教学传播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传播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研究主体也突破了狭隘的媒体界限,将原来的教育媒体作为教育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始从教学传播过程的角度考察教学媒体对辅助与改善教学的价值与作用,并扩大到研究传播者(教师)、受播者(学生)和整个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活动更加系统化,并且具有了可控制性和可测量性。
20世纪90年代,数字语言为人们所认同,它是一种与任何传统语言都不相同的语言媒介。以数字语言为标志的第三次媒体形态的变化,更是震动了通信、传媒和教育领域。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完善和国际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人类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网络媒体正在飞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具有与其他媒体截然不同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体化、实时化、交互性、及时反馈等。所谓网络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毫不夸张地讲,网络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模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与获取,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读书学习的效率。多媒体互联网交互传播正改变着人类现有的教育传播观念、教育传播过程和教育传播方式。
从以上关于教育传播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育传播媒体变革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而每次教育传播手段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变革。从视动传播时的个别传授到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的小组教育,从印刷传播时的学校教育到电子视听传播时的远程教学的形成和发展,教育手段和方式得以丰富,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直观和高效,受教育人群得以拓展。而多媒体网络交互传播方式的实施,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也使教育传播媒体的科技含量更高,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更好的延伸和发展。
在以口头语言、文字语言、数字语言为特征的媒体形态的三次突变中,新媒体产生,比较旧的媒体不是死亡了——它们继续演进和适应,形成汇聚、复杂的传媒家族。因此,未来教育传播的发展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教育主体为本,以系统观为基点,摆脱追新汰旧的媒体观,坚持媒体发展的互补观,多种媒体优化组合是未来教育传播永恒的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