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软件品质之完美管理:发展史

软件品质之完美管理:发展史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理方式上也由“堵”到“疏通”,再到“全员品质管理”,最后到如今的“工匠精神”,相应地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图1-7所示为品质管理发展史。图1-7 品质管理发展史品质检验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则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提出全面品质管理概念的是美国的菲根堡姆。精细化品质管理是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时代产物,特别是2016年国家号召的“工匠精神”,更是把精细化品质管理提高到了更高的国家级战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品质管理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也由浅入深:从前期的“检验”,到“预防”;到后期的“全面品质管理”,再到当今的“精细化品质管理”。管理方式上也由“堵”到“疏通”,再到“全员品质管理”,最后到如今的“工匠精神”,相应地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图1-7所示为品质管理发展史。

978-7-111-59294-5-Chapter01-7.jpg

图1-7 品质管理发展史

品质检验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则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创始人美国工程师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创立了“泰勒制度”。检验指的是在产品完成时来检测产品是否合格,以合格率来评价品质。把不合格的产品堵在工厂里,这种品质管理思想在工业革命时期产生了积极作用,起到了良好的品质管理效果。

预防阶段,形成于20世纪的30年代。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休哈特应用数理统计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理论(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的产生,从理论上实现了品质管理从事后把关向事前预防的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保证军火生产的品质,美国国防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统计品质控制的专门研究,制定了“战时品质管理标准”,强制要求生产军需品的各军工企业推行统计品质控制,保证并改善了军工产品的品质,效果显著。战后又把它推广到民用工业中,给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于是全世界纷纷效仿,20世纪50年代达到高峰。

全面品质管理的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此时在管理理论中出现了“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同时,在生产和企业中广泛应用系统分析的概念,把品质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综合分析研究。最早提出全面品质管理概念的是美国的菲根堡姆。1961年,他的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一书出版,该书强调品质职能应由全体人员承担,品质管理应贯穿于产品产生与形成的全过程。

全面品质管理(TQM)对品质的要求已经很高,主要核心思想有以下几点:(www.daowen.com)

①品质是由客户决定的。

②品质是注入进来的(干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③品质管理是全体员工的责任。

④品质管理的关键是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精细化品质管理是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时代产物,特别是2016年国家号召的“工匠精神”,更是把精细化品质管理提高到了更高的国家级战略。其核心思想,除了要有全面品质管理思想外,更要以魅力品质为要求,以粉丝效应为目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精是最佳、最优,是追求最好;精是精致、精湛,是追求品质最高;精是把产品做成精品,把工作做到极致,把服务做到最好,挑战极限。精细化的程度不能靠个人的感觉,而要以数据为依据。因此,精细化品质管理就是根据品质数据甚至大数据对其进行客观的定量与定性分析、评价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产品与服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虽然我国产品丰富,可是很多都不能满足高端需求,因此才有了大量海淘现象。正是如此,利用精细化品质管理技术与思想,提高各行各业的产品与服务品质,才是如今管理者的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