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时,在此过程中一大批新建的大学或学院为了“争名誉,争资助,争学生”从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此竞争中逐渐地渗透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理念和思想。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以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Charles Eliot)为首的“十人委员会”就如何改进教育与教学的方法,组织召开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联席专题会议。与会者提出,大学应当走出象牙塔,和中小学建立一定的联系,借助大学的人才优势,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改进中小学的教育中去。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并探索着大学与中小学校的伙伴合作关系的建立。
二十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Lawrence Stenhouse)主持人文课程的研究,他认为各个学科的情况略有不同,学校是课程的编制中心,强调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实验室,并由此提出“教师是研究者”的思想。受斯滕豪斯的影响,更多的大学和学区都认识到,如果试图解决教师教育和学校变革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就必须改变以往大学与中小学各自为阵的教育格局。(www.daowen.com)
大学与中小学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合作则是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竞争日益加剧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到来,对各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促使各国开始注重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1983年发表的报告《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进一步促进了对大学与中小学应该建立互惠的合作关系的价值的认识。1986年,由美国卡内基教育与霍姆斯小组(Holmes Group)先后发表的《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和《明天的教师》,提出教师应该和医生、律师等的“专门职业”人员类似,以专业化培养作为发展目标;并指出师范生要在专业发展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教育实习,让师范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加强自我实践反思的能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越来越多大学与中小学之间陆续开始建立了伙伴关系、互取所长,得以共同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和发展。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英国和美国率先改革了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并逐渐开始注重和建立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关系。这突出了教师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形成了“U-S合作模式”。U-S合作的典型形式为英国的“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和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模式。随后,加拿大、荷兰、法国、日本等国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也都开始注重并加强了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U-S合作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