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期,由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的矛盾引发了美国内部战争——南北战争爆发。经过了内战冲突,林肯政府废除了奴隶制,解放了黑人奴隶,缓解了种族矛盾。看似激烈残酷的内部战争背后却为美国进军资本主义强国扫清了一大障碍,解放了全美民众,为经济迅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随着美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中等技术人才。这时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有专业性的要求。随着美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中等教育也开始普及,越来越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而师范学校已不能满足这个需求,这对师范学校的升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893年,纽约州的奥尔巴尼市根据教育发展要求率先将原来的师范学校升级为师范学院,于是美国出现了第一个州立师范学院,之后其他各州也纷纷将条件好的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条件不足的则被强行关闭。据统计,1930年美国全国共有师范学校197所,1942年减至60所,1945年只剩下14所,而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师范学校完全取消,小学教师全部由高等院校来培养。从1823年第一所师范学校的创立到1893年美国出现第一个州立师范学院,美国的师范学校培养教师持续了八十年的时间。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师范学院发展很快,据统计1920年美国的师范学院有46所,到1930年就发展为140多所。其中有许多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还获得了授予硕士与博士学位的资格。快速发展的师范学院给美国人带来了福音。与此同时,培养的未来教师具有更强的适应未来社会复杂环境的能力。未来教师面对的是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学生和不确定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优势大应归功于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性调整。(www.daowen.com)
在这一时期,师范学院的课程也比师范学校时有了大规模的扩充,包括了普通文化科目、准备到中小学任教的科目和教育专业科目,另外还有教育见习和实习。这次结构性调整突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教育学科在其课程中占比重增加。普通文化科目是为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未来教师的文化素养而开设;到中小学任教的专业课程则因中小学的不同而分开设置。准备任小学教师的学生主要学习小学的所有科目,而准备任中学教师的学生则通常学习在中学将要任教的学科。师范学院中的教育专业科目添加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原理、儿童心理变化等课程,同时加大教育实习、见习力度。各师范学院还为未来的教师提供专门的中小学学校,作为见习和实习的场所,为教师职业技能做了充足的准备。师范院校教育课程包括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原理、教学法、美国公共教育、教育哲学、课外活动等。通识课程在原先单一的文理课程基础上又扩展了更多的课程,如阅读、写作、音乐、绘画、舞蹈、卫生等课目。这些都比以前的师范学校有了长足的进步。普通文化课程与任教科目课程及教育专业课程结合,再加上一定的见习与实习,使师范学院所培养的教师的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由于当时教师教育的教育学科发展研究的深入,将“技能型”教师作为培养重点,人们不经意间忽视了任教学科,这给美国今后教师教育的发展埋下了一大隐患。与师范学校相比,师范学院更强调知识的广度性和综合性,更注重教师技能的培训,延长了学习期限,扩大了办学规模,完善了教师教育体制,能够培养更高层次的教师,为普及中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