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7月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进行了工业革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社会的发展,工业的兴起促使美国民众的思想意识、科学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美国的国力也与日俱增,社会的“引擎”需要源源不断的补给与供养。培养高学历国民,将知识素养转变为动力和竞争力成为补给“引擎”的重要途径。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引进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后的先进成果——英国的导师制,才创建了制度化的教师教育。
1823年,沙姆尔·赫尔(Samuel Hall)于在弗尔蒙特(Vermont)创立了第一所三年制的中等师范班,培养小学教师,并于1823年出版了美国第一本教育学教材——学校管理讲座。赫尔提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做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还要是履行公民义务和道德的模范。1827年,詹姆士·卡特(James Cater)创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二所中等师范学校,并制订了明确的办学目标与教学理念,明确指出师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他指出师范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并指出师范学校除了教授学生广博的文理知识外还应教授学生基本的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如教育实习等,开始关注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三年制中等师范班开设的课程有数学推理、宗教伦理和学校管理等。可以看出,教师职业技能在当时已经开始慢慢的受到社会民众的重视和认同。由于受到各方面原因,这些早期对教师教育的探索还是比较模糊,方向不是很明确。培养的教师数量有限,质量相对较低。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教师教育的关注开始增加。尽管有些教育理论不太系统科学,却也体现出美国师资训练从无到有的过程,为以后教师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詹姆士卡特创立的师范学校风靡美国,各州都效仿办学,逐渐形成一支规模宏大、体系散乱的生力军于是各州制订了州立师范教育体制,将散乱无序的教师教育机构统一管理,规定教学课程,保证师范教育体系完整的条件下凸显地方特色。1839—1840年马萨诸塞州教育部门开始通过颁布法律,就师范学校的课程做了特定规范,要求师范学校提供以下课程:阅读、写作、数学、地理、语法、修辞、逻辑、作文、哲学、音乐、绘画、几何、圣经、心理学、卫生学等。这些课程的作用是为师范生的职业做准备,具有一定的职业性。这一时期的教师教育已经初具雏形。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不少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如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可见,办学者们已经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了。虽然杰出的教育家意识到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但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整体没有大的转变。依然侧重任教学科知识。(www.daowen.com)
十九世纪中期,关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试题开始大量地出现在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中,因此师范学校开始重视教育教学知识的传授,增加了这类课程占整个课程的比重。十九世纪后期,针对儿童发展以及教学过程,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新的观念。他认为教学必须与儿童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这一观念的提出使师范学校突破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朝着新的方向迅速发展。1889年的师范学校课程出现了教育学、心理学、小学课程研究等教育相关理论课程。这是美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将大量的教育专业课程加入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它表明了美国的教师培训突破了学科专业的范围,开始重视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在师范学校中,教育理论课还是以学生管理、学校管理、教育学理论等为主体,关于儿童生理和心理成长方面的课程开设并不多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