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通识教育与跨学科课程设置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研究成果

通识教育与跨学科课程设置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美国研究型大学强化各学院和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打破传统的专业和学科界限,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由不同学院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开展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工作,为提供或创造良好条件,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

通识教育与跨学科课程设置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研究成果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这一术语首次使用是1829年,当时由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 College)教授帕科德(A.S.Packard)提出。通识教育既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更是一种理念,继承了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是在反思美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并形成的。如今,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既包括专业教育又涵盖通识教育的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美国大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基本上涵盖了人文社会哲学艺术等人类通用领域的知识文化,对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合格社会公民有重要意义。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提倡科学研究的同时,不忘倡导人文精神,在课程设置中均安排了口语表达、修辞写作、逻辑思维数理统计、批判能力培养等课程,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斯坦福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在坚持“实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仍然加强和完善其通识教育,这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广博的基础。

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人才。美国大学课程结构设置中对化学、生物、地质等交叉学科课程提出了要求,这是美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美国研究型大学强化各学院和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打破传统的专业和学科界限,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由不同学院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开展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工作,为提供或创造良好条件,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从个研究型大学的学分分配可以看出,6~8个学分的化学和生物(或地质类)的交叉课程,其重要程度几乎等同于专业基础课程普通技术物理。而14个学分的总学分数,等于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即三门微积分和一门线性代数的总学分之和。由此可以看出,厚基础的自然类跨学科课程在美国本科教育环节中的重要性。

厚基础的自然类跨学科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全面、多角度地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等有重要作用。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是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学科融合,以及交叉学科不断兴起的必然结果。课程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重要意义。而广博的知识面又可以促成学生对变化的社会的适应性,提高其在未来职业和社会中的应变能力。在课程安排上,将非物理专业类的课程安排在物理专业课程之前开设,让学生在进行专业思维模式训练之前,先接受其他不同的思维方式训练,可以避免学生形成定势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www.daowen.com)

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学已逐渐认识到了通识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但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自然科学类专业通常只是在原来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外语、计算机教育等课程的基础上,追加6~8学分左右的人文社科或艺术体育类综合公选课程,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类其他跨学科课程的重要性。开设和重视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课程,是未来课程体系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