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补偿方案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补偿方案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省林地面积2607.11万hm2,居全国第二;森林面积2273.56万hm2,居全国第二;森林覆盖率59.3%,居全国第五。截至2016年,云南省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61个,森林公园40个,国家公园12个,国家湿地公园12个,植物园12个,野生动物园1个。据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2017年云南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667.69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5.5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接待国内游客5.67亿人次,同比增长33.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682.58亿元,同比增长47.3%。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补偿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尤其是以走进森林、回归自然为主要特点的森林旅游越来越成为公众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新内容,人们对林区观光、休闲游憩、生态养生、山水摄影、自然探索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大,发展森林旅游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201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2018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8%,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约18亿人次,同比增长12.5%,创造社会综合产值约1.75万亿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森林旅游具有环境成本低、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优势,并且在推动农村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中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利于拓展林业产业发展空间、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壮大林区经济实力,是拓宽林农就业渠道、增加林农收入的重要途径。

云南具有复杂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独特优越,生物种类丰富,森林类型多样。在我国以气候带划分的5种森林景观类型中,云南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热带雨林季雨林景观和青藏高原高寒森林植被景观3种,其中以原始林和天然次生林景观为主,类型多样。云南拥有我国90%以上的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居全国首位。云南省林地面积2607.11万hm2,居全国第二;森林面积2273.56万hm2,居全国第二;森林覆盖率59.3%,居全国第五。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特有的民族有15个,森林文化与民族文化深入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森林旅游资源,为云南发展森林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截至2016年,云南省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61个,森林公园40个,国家公园12个,国家湿地公园12个,植物园12个,野生动物园1个。据赵金发、郑进烜、华朝朗等(2018)研究,云南省森林旅游资源共划分为7个主类、15个亚类、64个基本类型,具有类型多样、地域特色鲜明、资源原始古老等特点。云南省森林旅游资源分类详见表6-5。

表6-5 云南省森林旅游资源分类

2011年11月,《国家林业局 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指出,森林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中显示出强劲动力。加快发展森林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和旅游业升级转型的强劲动力,是实现兴林富民和兴旅富民的重要途径。提出要加快森林旅游景区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在森林植被良好,景观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森林、湿地等区域,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森林旅游景区的发展。要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森林旅游景区的外部交通条件,完善景区的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和通信等设施,改善景区接待服务条件,提高森林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实施森林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一批森林旅游精品景区。要构建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森林旅游产品体系,在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加强“森林人家”等森林旅游接待服务品牌建设,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旅游商品和富有文化创意的森林旅游纪念品。

2018年1月,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捏紧拳头、聚焦重点,扬长避短、彰显特色,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形成几个新的千亿元产业。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大力发展从“现代中药疫苗、干细胞应用”到“医学科研、诊疗”,再到“康养、休闲”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支持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加快发展。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打造国际医疗健康城,引进国际一流高端资源和管理模式,建设集医疗、研发、教育、康养为一体的医疗产业综合体,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成为国际先进的医学中心、诊疗中心、康复中心和医疗旅游目的地、医疗产业集聚地,引领云南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跨越发展。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整治旅游市场秩序,绝不半途而废,并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体制机制。围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目标,以“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云南”的理念打造“全域旅游”,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平台打造“智慧旅游”,以“游客旅游自由自在”“政府管理服务无处不在”为目标建设“一流旅游”,开发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加快汽车营地、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业态,制定实施新标准,推动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紧扣“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七大要素,杜绝滥竽充数和变相房地产开发,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使云南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特色文化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世人健康生活的向往之地。

目前,云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森林旅游体系。普达措国家公园的游憩展示区和丽江玉龙雪山、泸沽湖等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小区已成为全省的重要景点;西双版纳、高黎贡山、哀牢山、无量山、白马雪山及亚洲象、滇金丝猴怒江金丝猴、长臂猿、羚牛、大额牛、印度野牛、最小的偶蹄动物——鼷鹿等旅游资源,已成为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据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2017年云南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667.69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5.5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接待国内游客5.67亿人次,同比增长33.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682.58亿元,同比增长47.3%。2018年1—10月,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604.86万人次,同比增长7.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2.85亿美元,同比增长6.8%;接待国内旅游者59482.12万人次,同比增长22.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341.69亿元,同比增长21.7%;全省共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563.45亿元,同比增长21.2%。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云南依托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湿地公园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接待中外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收入50多亿元,仅普达措、西双版纳国家公园及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收入就达12亿元,森林旅游已成为云南旅游业的亮点。到2025年,云南省将打造30个国内知名、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森林旅游品牌,使云南省森林旅游产业活力、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森林旅游游客达2亿人次,旅游收入达600亿元。

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推出一批森林旅游特色线路,如云南热带雨林生态旅游线,使森林旅游扶贫功能凸显,加速了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同时也增加了林业的活力与市场竞争力,是对森林生态效益外溢的一种有力补偿。(www.daowen.com)

【例6-1】云南国家公园建设的“普达措模式”

普达措国家公园,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是镶嵌在香格里拉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普达措国家公园由国际重要湿地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红山片区之属都湖景区两部分构成,距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香格里拉22km,地处东经99°59′16″~100°02′38″,北纬27°43′52″~27°58′30″,总面积约1313km2。普达措,藏语意为普度众生到达彼岸之舟湖。2006年8月,普达措国家公园揭牌,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2012年11月,普达措国家公园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普达措国家公园拥有地质地貌、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人文景观资源是藏族传统文化,包括宗教文化、农牧文化、民俗风情以及房屋建筑等。公园内珍贵的自然遗产,包括低纬度海拔最高的生长树线——硬叶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第四纪冰川地貌遗迹——低纬度高原型冰川遗址、体验高原“神湖文化”——云南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碧塔海、仅分布于香格里拉的特有种——“中甸叶须鱼”,这些核心资源多数位于公园的严格保护区内。公园现有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子植物特有种多达1232种,占公园种子植物总数2275种的54.2%,其中有云南红豆杉、云南榧树等6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现有兽类76种、鸟类159种、两栖爬行类10种、鱼类16种、昆虫42种,其中有金钱豹、云豹、马麝等珍稀濒危哺乳动物20种,黑颈鹤、黑鹳、金雕等珍稀濒危鸟类32种。

据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人员介绍,在建立国家公园以前,旅游活动对碧塔海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人、马的践踏对地表、植被等产生了很严重的干扰,高峰期每天约有1000匹马在碧塔海湿地内践踏。建立国家公园后,对整个区域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等,对保护生态环境作用明显,碧塔海的水质保持在Ⅰ~Ⅱ类水,属都湖保持在Ⅱ~Ⅲ类水,没有受到污染;取消了碧塔海景区载客游览的马队,园内禁止外来汽车进入,游客统一乘坐环保观光车;步行栈道采用架空设计,给动物留下了迁移通道;通过设立科学的解说和标示系统,增强了游客的环保意识,通过12km生态旅游栈道建设,大大减少了游客对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现在的普达措,到处是洁净的环境与清新的空气,公园餐厅采用了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Ⅱ类水标准排放;游客对带进景区的垃圾实行分类投放,并由环保车送往指定地点进行处理。

风景迷人,空气醉人,为普达措国家公园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从2007—2017年,公园累计接待游客10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42亿元,其中,2017年接待游客114.5万人,实现收入2.4亿元。普达措国家公园每年支付社区反哺资金近2000万元,使公园周边两个乡镇、3个村委会的23个村民小组、821户,3794人受益。截至2018年,反哺资金累计达1.5亿元。

在普达措国家公园内,有一个名叫洛茸村的藏族村落,居住着33户人家,村民文化水平较低,以青稞、燕麦和玉米主食,以放牧牦牛为生,每户人家平均养有30多头大小牲畜,均是野外放养,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公园建成后,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享受普达措旅游反哺社区利益。“我们过去靠砍木头、打猎生活,穷得每人只有一双鞋,现在每人都有十多双靴子,我家养了80多头牦牛,一年卖酥油饼就有1万多元,不过最大的收入是公园每年给的6万元。”洛茸村的藏族老村长茸毕说。在洛茸村,公园带来的反哺资金和国家兑付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等补助,使户均年收入达12.48万元,还不包括养殖业等方面的收入。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国家公园建设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委联合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确定在9个省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普达措国家公园位列其中,积极探索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普达措国家公园通过10多年来的建设与实践,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现自然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上,闯出了一条可供借鉴与复制的道路。2019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为建立全省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体制、全面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严格保护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科研、教育、游憩、社区发展等综合功能,优化社区发展模式,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提高“造血式”补偿比重,实现周边社区建设与国家公园整体保护目标相协调,这是云南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的“普达措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