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经济学和环境学的交叉学科。环境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最早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对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们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把水、空气等环境资源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偿资源”,把大自然当作净化废弃物的场所,不必付出任何代价和劳动。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社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密度不断提高,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从而出现了全球性的资源耗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许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由此重新考虑传统经济学定义的局限性,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环境与经济问题,将环境和生态科学的内容引入到经济学研究领域,建立了一门新兴学科——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扩展了环境科学的内容,人们在环境问题的认识上增添了经济分析这个极为重要的视角;另一方面,使经济科学在更为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
我国对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我国环境经济学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不仅其一般理论和前沿成果得到及时引入和传播,而且结合我国实际所开展的学科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总体上看,我国环境经济学是沿着以下两条路径逐步发展的:一是作为独立学科建设和发展,其中包括理论发展和学科教育的完善;二是作为经济发展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所起的实际作用和效果。在这两个方面,环境经济学都表现出它鲜明的特点,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来对待,分析环境问题的经济本质并提供有效的政策选择。(www.daowen.com)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源于用福利经济学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现实的环境问题。近30年来,其研究内容逐步扩展到国家环境经济问题、环境国际合作、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核算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等诸多宏观领域。总的来说,可以按照经济学的分类将环境经济学分为微观环境经济学和宏观环境经济学两大板块。其中,微观环境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行为为考察对象,主要研究环境的优化配置问题,即如何使环境在不同用途之间或同一用途不同使用者之间配置最优;而宏观环境经济学从总量出发,把环境纳入整个国民经济框架进行考察,其内容包括环境资源核算、经济增长与环境、全球化与环境、宏观环境经济政策、可持续发展等(刘传江、侯伟丽,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