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慢直播传递情感,为抗疫赋能

慢直播传递情感,为抗疫赋能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直播的真实能激起网民对事件的天然认同情感。对“两山医院”建设工程的慢直播,回应了网民的疑问、好奇心,尤其是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重大公共事件下,公开透明的慢直播给了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

慢直播传递情感,为抗疫赋能

这场慢直播通过牵引人们的情感,为“两山医院”建设工程背后的抗疫目标赋能。《疫情24小时》这场慢直播采用了最新的技术,因此能将另一空间的景象几乎毫无差别地搬到镜头前,这就是媒介技术带来的空间位移。人们能对发生在远方的事做出瞬时判断,真实感通过画面展现出来。这场云端慢直播不对现场画面进行剪辑和解说,而是通过原始画面让观众形成对事件的记忆点,实现网民的心理在场。在24小时直击两家医院建设过程的直播中,现实空间与网民的情感空间形成强大的对话互动。

建筑工地在惯常生活中只是常见场景,缺乏深刻意义,但是在国家级抗疫工程的光环下,这个空间生产了意义,传递了政府科学抗疫、坚定抗疫的决心,激起网民的情感认同。对“两山医院”抗疫工程的实时直播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原因之一在于它与刻意打造的精美媒体产品存在差距,这种差距让这场直播具有颗粒感、真实感,也超越了人们对传统意义上直播内容的认知,潜在地赋予了建筑工程关于人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抗疫的情感基调,因此慢直播下的抗疫工程能够得以传递意义,实现媒介化。

开放式慢直播引导了网民情感维度上的实践,他们的积极互动共同构造了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情感共鸣场所,进而增强了事件的传播效果。评论区针对媒介符号的讨论,容易形成共情力较强的意见领袖言论,进而引导舆论,克服民众恐慌情绪。(www.daowen.com)

慢直播的真实能激起网民对事件的天然认同情感。学者张原认为,在短视频的空间实践中,短视频对现实生活的娱乐化追求,会消耗内容生产的创新性。[7]相对比之下,慢直播的优势在于,它很真实,有很强的自我说明和阐释的能力,没有花哨的剪辑,视频内容丰富客观,“慢”的差异化特质赢得了受众喜爱。慢直播近两年应用较广,2019年12月,“央视频”APP慢直播会泽黑颈鹤;同月《广州日报》慢直播“广州小蛮腰”景色;2019年两会期间,“游云南”APP慢直播大理历史街区……对“两山医院”建设工程的慢直播,回应了网民的疑问、好奇心,尤其是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重大公共事件下,公开透明的慢直播给了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

同时,有较强体验性的慢直播形式给了我们创新运用新媒介的启示,技术的更新迭代很快,把媒介和空间内的优质内容充分结合,慢也是一种特质,成就新的传播体验。学者李淼和赖春在探讨民俗空间媒介传播时,认为新媒介可以加深空间与媒介的互融,营造多维度民俗空间体验,助力民俗传播以及探索民俗文化的新营销策略。[8]因此,创新引用新媒介并找到它与深入挖掘空间的切入点,使空间本身增强传播效力,是空间媒介化的新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