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了甘泉学派的湛若水,在有生之年,在各地建立了十多所书院,教导了三千多名弟子。在湛若水去世以后,他的宏伟事业,需要有一个可靠的继承人。而湛若水所选定的人,叫做庞嵩。
庞嵩(1507—1583),字振卿,南海县弼唐乡人,学者称为弼唐先生。嘉靖十三年,庞嵩中了举人,第二年就应霍韬之聘,担任过两年霍韬儿子们的家庭老师。
嘉靖十六年,庞嵩返回广东。当时湛若水在罗浮山朱明洞建立了朱明书院,而庞嵩也在朱明洞读书,两个人可以说是罗浮山近邻,只是当时庞嵩还没有拜湛若水为师。
嘉靖二十三年,庞嵩到南京当官,历任应天府通判、治中(相当于南京的市长助理)、南京刑部员外郎、郎中(驻南京的司法部司长)等职。嘉靖三十五年升为云南曲靖知府,三年之后,就在考察中被上司以年老的理由要求提前退休(实际上这一年庞嵩才53岁)。
辞官回到广东的庞嵩,在与湛若水的交流中,听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宗旨,他感叹差点虚度此生,于是决定拜已经94岁高龄的湛若水为师,成为当时一段佳话。这很可能是湛若水平生所收的最后一名弟子了。湛若水对庞嵩也是称许有加,推举他为自己所设各处书院的总馆长。
湛若水去世之后,庞嵩接续甘泉学派的讲学大旗。他深怕老师在理学上的微言大义将会断绝,所以在天关、西樵、韶扬、紫云,新泉、萃和、天真、石塘等书院勤勤勉勉地继续湛若水的讲学事业。这些书院,分布在南京、西樵、广州、韶关、罗浮等地。其中每年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所组织的天关同志大会,是岭南地区甘泉学派定期举行的重要讲会活动。这时候岭南的理学讲学之风可以说正处于极盛之时,以何维柏的天山草堂,与庞嵩主持的天关书院讲会为代表,各有会期,会期一到,各位理学的同道中人就会前来切磋论学。
晚年的庞嵩,追随其师湛若水的步伐,在西樵山定居。建造了位于大科峰西北的大科草庐以及大科峰西的鸣弦阁,可惜现在都已被毁不存。庞嵩去世之后,也长眠于西樵山中。由此可见,庞嵩讲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后半期,都与西樵山密切相关。(www.daowen.com)
·理学问习录·
甘泉先生教人随处体认天理,阳明先生教人致良知,之良者,即天理之自然者也。体认云者,以身履而默识之,察见吾心之天理,即实致其良知者也。非闻见也。随处云者,谓体认之功,合内外动静,无一时无一地而不然也,非袭取于外也。是二先生之旨互相发明,未尝不同也。
——庞嵩《庞弼唐先生遗言》
进阶阅读
庞嵩在讲学上的成就是很突出的。虽然庞嵩是很晚才进入湛门之内,但湛门弟子中,无论远近长幼尊卑,都对他十分服气,庞嵩的行事仍然遵照湛若水立下的规矩,同门也叹服他的品行。
庞嵩的理学思想,上承湛若水,但又不拘于湛若水,而是主张调和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与王阳明“致良知”两大宗旨,认为二者“互相发明,未尝不同”。他认为,王阳明所强调的“良”,就是湛若水强调的“天理”中的自然者。而湛若水的修行工夫“体认”,也就是王阳明的“致”。总而言之,庞嵩认为,阳明之学与甘泉之学都是优入圣域的门径,殊途而同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