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樵山理学文化读本:湛若水讲学活动成功举办

西樵山理学文化读本:湛若水讲学活动成功举办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湛若水在此期间的学术创作情况,则散见于湛若水文集的与友人书信中。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再次提出请求,湛若水又予以拒绝。《樵语》这一名称,很显然有模仿《论语》的意味,而《樵语》中所记录的问答言语,也和《论语》的体裁相似,可以从中了解湛若水及其弟子在西樵山的教学活动。

西樵山理学文化读本:湛若水讲学活动成功举办

从正德十二年入栖西樵山,到嘉靖元年奉命还朝,是湛若水学术与思想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在此期间,他相继完成了《大科训规》、《二礼经传测》、《古大学测》、《中庸测》、《樵语》、《新论》、《知新后语》等著作,又在大科书院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弟子,如甘学、霍敦、陈谟、霍杰、杨鸾、钟景星等人。又有学者方献夫、霍韬等人与其唱和,初建的大科书院很快就声誉鹊起,成为了岭南的理学重镇。

为什么大科书院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湛若水大科书院的一系列安排和训规,在明代中期兴修书院的潮流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典范。这其中包括了湛若水为大科书院所订立的规条、湛若水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模式以及湛若水在大科书院期间所创作的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湛若水及其弟子在大科书院时期的情况,有两种文献是最直接的参考材料,其一是湛若水为大科诸生所定《西樵大科书堂训规》,其二是记录了湛若水与弟子在西樵期间论学语的《樵语》。至于湛若水在此期间的学术创作情况,则散见于湛若水文集的与友人书信中。

湛若水曾经自己解释过《西樵大科书堂训规》的创作缘由。他说,在创建大科书院之后,学生们纷纷请老师写下“教言”传授,不过他没有答应。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再次提出请求,湛若水又予以拒绝。一直到了正德十五年六月,湛若水才决定写下大科书院的训规。这一训规,就成为了大科书院日常运作的重要依据,而且亦成为湛若水日后广开书院之时的书院章程的重要蓝本。我们可以通过训规之中涉及书院的管理部分,来看看湛若水是怎样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把大科书院建设成为可以和老牌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的理学圣地的。

湛若水规定的大科书院读书作息时间安排如下:

一、诸生进德修业,须分定程限,日以为常,每日鸡鸣而起,以寅、卯、辰三时诵书,以巳、午二时看书,以未时作文,申、酉二时默坐思索,戌、亥二时温书。然此等大抵皆不可失了本领,通是涵养体认之意。如此持循,当月异而岁不同矣。

湛若水要求学生要在“鸡鸣”时分起床,“鸡鸣”为古时纪时法,大约为凌晨1点到3点。起来之后的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凌晨3点到上午9点诵读;上午9到中午1点阅读;下午1点到3点要作文;下午3点到7点需要静坐及思考问题;晚上7点至11点要温习书本。初看上去,除了晚上11点到凌晨3点这个睡眠时间没有给学生作安排以外,其余一天中的20个小时都做出了规定。

漫画10 大科书院学生的作息时间表

不过,考虑到每个时辰包含了两个小时,其间的灵活性应该是很大的,否则没有几个学生的身体能吃得消。例如,晚上戌(7-9时)、亥(9-11时)二时温书,并不意味着学生必须连学4小时,到11点才能就寝,在亥正(10时)睡觉应该是正常的。其他时辰的安排也应该可以如此理解,要不学生连就餐的时间都没有了。但是,从这个时间表还是可以看得出来,湛若水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比现在对高三学生的要求还要严格得多。

应该说,湛若水这一规定大概只是对一天之中每个时间段应该做什么做出了指引,并非要求在这些时间段内完全投入其中,别无他事。从中我们了解到大科书院诸生每日的学习安排,包括诵书、看书、作文、默坐思索、温书等环节。

另外,湛若水还十分强调大科诸生的课堂及课余的纪律。上课前,诸生要向班长致意,班长向诸生“问安致词”后,命诸生坐,诸生才可以坐下来。课堂之中的问答也有规定,要按照次序,“由长而少”,来质问所疑所得。湛若水在《训规》中屡次强调“长幼之序”,而且还规定,问答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诚由中出”,不能巧言令色,伪饰虚夸。“诚”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所有理学家对此都十分强调。即使是课余的诸生相聚,湛若水也同样强调长幼之序,以及以“诚”相待。

·理学问习录·

夫学不过知行,知行不可离,又不可混。《说命》曰:“学于古训而后有获。”“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中庸》必先学、问、思、辨而后笃行。《论语》先博文而后约礼。孟子知性而后养性,始条理者知之事,终条理者圣之事。程子知所有而养所有,先识仁而以诚敬存之。若仆之愚见,则于圣贤常格内寻下手,庶有自得处。……所谓“随时随处体认天理而涵养之”者也。若然,则知行并进矣。

——湛若水《答顾箬溪佥宪》(www.daowen.com)

《大科书院训规》里面,还涉及了大科诸生的家庭生活问题。从里面的规定可知,当时在大科书院就读的,除了学生本人以外,还有携带“亲戚、宗族、子弟”随行的,也有带“小厮来山执薪水之役”的。当时的大科书院,除了老师、学生以外,还有湛若水及学生的家人、仆人,这一群体的人数大概也不是小数字,所以一个大科书院,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生活社区。对于这些诸生以外的家人,湛若水认为可以进行基本的教育,可以读湛若水自己所作的《古小学》。同时又强调学生们要约束家人,特别是不许砍伐山中百姓的草木为薪柴。至于所带仆人,也要和气相待,不要暴怒生气,因为这也是修养性情的工夫。同时,湛若水也十分强调,求学期间,如果已经在山中居住很久了,就要回家看望父母,以尽孝心,在敬事父母兄长的同时,还可以考验自己的诚切程度,这与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讲学宗旨是一致的。

除了《训规》之外,湛若水在大科书院的教学模式是相当受欢迎的。嘉靖四年的孟夏时节,湛若水在南京国子监的学生沈珠为湛若水的《樵语》作序,说湛若水的学问是“启乎江门,契乎濂洛,而上泝乎洙泗,纯粹中正”。这一评价非常之高,意思是湛若水的学问是由大儒陈献章(江门)所启迪,而且契合宋代大儒周敦颐二程(濂洛),往上继承了孔子(洙泗),学问纯粹没有混杂,中正而不偏离。《樵语》所录的,是湛若水在大科书院与学生的谈话记录。《樵语》这一名称,很显然有模仿《论语》的意味,而《樵语》中所记录的问答言语,也和《论语》的体裁相似,可以从中了解湛若水及其弟子在西樵山的教学活动。

进阶阅读

大科书院时期对湛若水的学术生命历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除了前文所述,是甘泉学派在岭南的重要讲学地及思想传播地以外,更重要的是,湛若水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著作,奠定了湛若水作为当时能够与王阳明并称的大理学家的地位。

湛若水在这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展现了旺盛的学术创作生命力,他着手或完成了《大学》、《中庸》、《礼》等经部的诠释著作,《大科书院训规》这一后世视为典范书院规范的著作,以及《遵道录》、《樵语》、《新论》、《知新后语》等理学语录类的著作。这些著作给湛若水带来了巨大的学术声誉,也奠定了甘泉学与阳明学平分秋色的重要基础。

从湛若水这一时期与友人的书信来看,他对自己的《古大学测》、《中庸测》、《古小学》、《二礼》等书颇为重视,是“近年用心要处也”。因此在诸书“未能一一奉览”的情况下,仍然将各书序文抄录附于信中,连同西樵山的特产“樵茶”一起寄给友人。

·理学问习录·

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浑然宇宙,其气同也。心也者,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端也者,始也,良心发见之始也。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归之者耳。终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

——湛若水《心性图说》

其中,《二礼经传测》一书是以《曲礼》、《仪礼》为经,而以《礼记》为传,是湛若水本人十分重视的著述成果,但当嘉靖十五年湛若水将该书呈现给朝廷时,礼部尚书夏言认为该书以《曲礼》为先,与孔子之言不符,所以并未得到皇帝的重视。但湛若水所上的其他著作,嘉靖皇帝倒也有比较肯定的答复。据湛若水《三乞归田疏》称:“臣尝进《圣学格物通》一百卷矣,则蒙圣旨:‘览所编集,足见用心。书留览。钦此。’又尝进《天德王道疏》矣,则蒙圣旨:‘览奏足见纯正有本之学。朕知了。钦此。’又尝进《古小学测》九卷,其间首言辅养太子之道矣,则蒙圣旨:‘览所进小学,具见忠爱,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

嘉靖中期,晚年的湛若水再次归隐西樵山,虽已是耄耋高龄,仍然坚持理学的传授与著述。《补乐经》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湛若水认为,传世的《乐记》,只是古《乐经》之传,“论其义理而遗其度数”,所以使得“乐之本废矣”。他强调“礼乐一道也”,并表示“二礼之缺,吾已正之经传矣,乐经之缺,自吾四十而致意焉”。湛若水提到的“二礼之缺”,是指湛若水从正德十二年到嘉靖四年花了将近九年时间撰成《二礼经传测》,而《补乐经》之撰述,则是湛若水构建其礼乐体系论述的重要一环。嘉靖二十七年湛若水撰成《古乐经传》,七年后,他将此书与吕怀嘉靖三十一年撰成的《律吕本义》合编在一起,名为《古乐经传全书》,这是湛若水和吕怀两位学者汇聚前代儒者对“乐”之度数、义理的文字加以整理、阐发的成果。因为六经中《乐经》没有传世,所以这一成果可以让读者很方便地了解中国传统的“乐”的梗概。

由此可见,晚年的湛若水,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念念不忘理学上的突破与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