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介绍的是大科书院。湛若水在正德十二年携全家入栖西樵山之后,就开始了他以大科书院为中心的讲学活动。大科书院是湛若水一生所创建的众多书院中最为重要的一所,承载着湛若水传播其师陈白沙及自己这一脉的学术思想的希望,成为了湛若水“甘泉学派”最为重要的起源地。清代顺德人刘子秀评价说:“当湛子开讲席,五方问业云集山中,大科之名,几与岳麓、白鹿鼎峙,故西樵遂成道学之山。”这一评论并非完全出于对乡梓的偏爱,事实上,宋明理学的光芒往往与名山相联系,宋代最为著名的理学名山是福建武夷山、江西庐山、湖南岳麓山;到了明代,以理学家与书院之数量、持久性、影响以及在山中所阐发出的思想等等而论,西樵山无疑是全国极为罕见的理学名山。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热爱西樵山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的顺德人刘子秀,写了一本名为《西樵游览记》的书,这本书不仅仅是游记,而且也可以说是西樵山的山水志。他通过查阅文献和对大科书院遗址的实地考察,图文并茂地描绘了大科书院的建筑景观。在刘子秀的笔下,大科书院是这样的:在西樵山主峰大科峰的西面,是烟霞洞,这是湛若水隐居和写作的地方,也就是烟霞隐居。正中是烟霞楼,前面有草庐,名为茹芝堂和正谊堂(湛若水自己的诗中称为正义堂)。在烟霞楼里面则有崇经楼,外面还有乐阁,北方有仰止亭。在烟霞洞口矗立着两块如同门扉一样的大石,称为石门。在烟霞隐居的下面,就是大科书院。大科书院的地面最为宽广,有讲学用的凝道堂,进修、敬义两个供学生居住的斋室,此外又有招待客人用的寅宾馆,观赏风景的时时亭。大科书院的建筑,都是湛若水的门人陈谟、霍敦、杨鸾等所倡建的。大科书院前面还有一座太史坊,是广东巡按御史毛凤所建。烟霞洞的洞口附近有清泉,注入大龟池,池下有田。其外则为洞口,四面空旷,可以张望周边。
刘子秀绘《烟霞洞图》(www.daowen.com)
刘子秀除了这一“图说”,还专门绘了一幅烟霞洞图,还原当时大科书院的景观。
在大科书院已经无迹可寻的今天,我们只能凭借刘子秀所描绘的这一幅《烟霞洞图》,感受当时西樵山上的讲学气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