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在岭南兴起之后,西樵山逐渐进入了理学家们的视野。根据现有的资料,陈献章是较早来到西樵山的理学家,他的诗集里面留下了多篇与西樵山有关的诗作。如《西樵山下感旧》三首,回忆他与友人李德孚、伍光宇游览西樵山的经历,抒发了“江山此日三人别,谁道人生无百年”的感怀与志向。
当时的西樵山,已经是陈献章这样的著名理学家游览与言志的去处,但还没有成为理学家们的栖身与讲学之所。到了比陈献章晚一辈的年代,也就是弘治、正德年间,到访西樵山的理学家越来越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人。
陈献章最杰出的弟子湛若水,就是在弘治十二年(1499)的时候,第一次前往西樵山游览,还写下了一篇《游西樵山记》,详细地记录了他的游览过程。
这一年,湛若水三十四岁。他二十八岁那年会试落第,下了决心以后不再去考科举,转而选择了拜当时岭南的理学大师陈献章(号白沙先生)为师,时常与其师及同门论学往来。这一年八月,时值金秋,湛若水和他的好朋友邓德纯、邓德昌、鸿张一行四人,在月色当空的一个晚上,乘坐小船前往西樵山,第二天早晨才抵达西樵山脚。那时西樵山可没现在这么好爬,湛若水他们是沿着小路攀爬而上,登山过程如同乘着云彩在空中漫步,往下看都会吓人一跳。湛若水他们翻过翳门关之后,山路才逐渐平缓。一路前行,抵达西樵山东南部的喷玉岩,此处有浴龙池和大水帘等景观。当晚湛若水等人在宝峰寺入住,第二天湛若水等人前往锦岩探奇。又由此往东行二里多的路,抵达了云谷,湛若水说这里是隐居的好地方,这也为湛若水后来卜筑云谷,兴修云谷书院埋下了伏笔。
从湛若水的游记可见,弘治十二年时的西樵山,仍然声名寂寂,而且开发程度也不高。湛若水等人在登山时,只有“斜径”、“绝坂”,登山的艰难程度可见一斑。而湛若水所游览的西樵山景观,主要有喷玉岩的瀑布泉、宝峰寺、锦岩、云谷。以瀑布泉及宝峰寺为主,锦岩、云谷只是探奇的性质,宝峰寺似乎是当时西樵山游览者停留、住宿的一个重要场所。此时的山上只有寺观、山家,文人儒士的踪迹依然罕至。
最后,湛若水在文末感叹其少年之时已经听闻罗浮、西樵的名声,但是谈论罗浮山的人,多称道罗浮的“奇伟怪诞”,而西樵山却没有可与罗浮山相提并论的景胜。等到自己亲临两座山游历之后,则认为西樵山的景色比罗浮山还要高,何况自己在西樵所游历之处,还只是一小部分。由此湛若水感叹山水“胜者不必名,名者不必胜”。这时的西樵山名声远不及罗浮山,但是湛若水在亲临其境之后,则认为西樵的风景更在罗浮之上。
湛若水像
理学小百科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初名露,字民泽,避祖讳改名雨,后定名若水。明代理学家。广东增城人。家居增城之甘泉都,学者称甘泉先生。28岁会试落第,次年拜陈献章为师,深得其师器重。40岁成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南京国子监祭酒,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湛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其理学宗旨。湛若水认为:“万事万物莫非心也。”其为学方法主“惟立志、煎销习心,体认天理”。认为天理是“人道之序”、“孔门中庸”、“吾心本体之自然者也”。其心学思想独具特点,对朱、陆两派平等对待,认为各有所弊,对陈献章心学有所修正与发展。与王守仁为好友,观点有异同,各立门户。晚年致力讲学著述,从学弟子3900余人,最著名的四大弟子是吕怀、何迁、洪垣、唐枢。毕生著述繁富。
(据《中国理学大辞典》、开元知海·e读)(www.daowen.com)
明弘治十二年(1499)湛若水游西樵山图
湛若水初次游览西樵山之后,对西樵山念念不忘。正德八年(1513),湛若水已中进士,奉命出使安南,回京途中取道再游西樵,这位热爱山水的大理学家,虽然只是在西樵山匆匆驻足,就有了卜筑西樵的意愿。他还作了一首很漂亮的诗,表明他想在西樵山的云谷卜筑安家的想法:“千秋云谷还归我,三二求羊作近邻。莫种桃花临水岸,引人来问武陵津。”
正德十年(1515),湛若水因为母丧而回家乡增城丁忧。到了正德十二年,湛若水在家乡为其母亲守丧期满之后,离开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到新会祭拜先师陈献章之墓,返回途中经过西樵山,又兴起了卜筑西樵山的念头。刚好这时候他的好朋友、西樵人方献夫也打算在西樵山修建一所供自己居住、读书、讲学的“精舍”,于是方献夫热情相邀,还希望湛若水在西樵山主峰大科峰周围创建自己的居所。二人一拍即合,于是湛若水在正德十二年十月向正德皇帝递交《乞养病疏》,在奏疏里面,湛若水对皇帝说:本来我应该是遵照朝廷的惯例,服丧完了之后就出山继续当官的,但无奈我实在是有病(装病),所以请求准许我在老家调养,谢绝一切人事,在西樵山采药疗养。湛若水以养病为理由,加入了方献夫的西樵山隐居小团体。后来鼎鼎大名的大科书院、云谷书院的雏形,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
湛若水的好朋友方献夫,比湛若水要小将近20岁,但是他第一次到西樵山的时间,并不比湛若水晚。因为方献夫的家乡孔边村(位于今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离西樵山直线距离还不到10公里,方献夫自称是西樵人,还把自己的号取为“西樵”。可见他对西樵山是充满感情的。不过由于文献有阙,我们不知道方献夫第一次游览西樵山是在什么时候。
湛若水、方献夫的另一位好朋友霍韬,第一次游历西樵山的时间则比较晚。他在《初游西樵序》中提到,他很早之前就听说西樵山风景优美,一直很想去看看,但是都因为事务繁忙而未果。直到正德十一年(1516),霍韬三十岁的时候才第一次成行。三年前,他在广东的乡试中高中第二名,第二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更是中式第一名(会元),到了廷试,则获二甲第一名,赐进士出身(第四名)。同年六月霍韬上疏乞归毕婚。霍韬归乡之后,连遭其祖母、其父、其妻之丧,所以一直留在家乡守丧(传统时代要求至亲去世之后,要守丧25个月),没有到北京当官。
明正德十一年(1516)霍韬游西樵山图
霍韬初游西樵山,是从他的家乡佛山石头乡(今佛山市禅城区石头村)乘小舟前往的。抵达之后因为有狂风大作,所以在山脚停留两日之后才登山。霍韬等人所游历的地方包括玉泉、九龙岩、碧云峰、鸡冠峰、云谷、石泉洞、锦岩、紫云峰、大科峰等处,踪迹遍及西樵山各处。游览的范围比弘治十二年时湛若水游西樵山广泛得多。这时候的西樵山已经逐渐被文人士大夫所青睐,霍韬还看到了方献夫在西樵山石泉洞兴建书院的基址。
就在霍韬初游西樵山的短短一年时间后,方献夫石泉书院、湛若水大科书院相继落成,再过了六年,霍韬也在西樵山中修建了一座四峰书院。这就是方献夫《石泉书院记》中所描述的三书院鼎立、三位同道好友时常往来讲学、西樵山讲学之风的初兴时期。
除了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人之外,当时游历、栖息、乃至归葬西樵山的文人士大夫还有非常多,例如陈献章的弟子李孔修、张希载、邓德昌、谢佑、赵善鸣、汤寓等等。可见在弘治、正德年间,在白沙之学的兴起之时,西樵山就成为了陈献章及其弟子重要的游历、栖息之所。西樵山在岭南理学史上的地位,在此时就已经崭露头角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