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朱熹理学思想的特色:天理与道的阐释及理气先后问题

朱熹理学思想的特色:天理与道的阐释及理气先后问题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认为一切活动都是心的表现,所以必须时时修养自己。其一是对天理与道的阐释。前面已对朱熹的理学研习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现在再概括一下朱熹理学思想的特色。陈来把朱熹在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概括为如下几点:其一是理气先后的问题。朱熹认为周敦颐所谓的阳动阴静并不是指太极自身能动静,动静的主体是阴阳,根据是理。

朱熹理学思想的特色:天理与道的阐释及理气先后问题

理学诞生之后,涌现了大批杰出的理学家。对此,冯友兰、陈来等学者有很深入的研究。

首先是二程的老师周敦颐,他提出了一些对理学有着重大影响的思想。其一是明确了理学修养的目标。佛家的目的是教人成佛,而理学是教人成为儒家的圣人。两者的区别在于,佛必须在社会和人世间之外提高精神修养,圣人则必须在社会关系之内提高精神修养。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呢?周敦颐的回答是“主静”,通过静坐,达到“无欲”的状态。其二是他的宇宙论。他根据道教秘传的图,加以修改设计后,融入《易传》中的观念,命名为《太极图》,并根据这幅图来解释宇宙的演化过程,认为宇宙运动是“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对理学家处理本体论、心性论和修养论的动静问题影响很大。

周敦颐像

理学小百科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奠基人、“濂学”开创者。字茂叔,原名敦实。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任县主簿、知州、广南东路判官、提刑等职。一生主要讲学,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学者称濂溪先生。善谈名理,深于《易》学,建立了以《太极图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提出阴阳、动静、太极、无极、五行等理学基本概念,提出“主静”、“无欲”、“慎动”等修养工夫。其理学思想体系具有开创性,对中国的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据《中国理学大辞典》、开元知海·e读)

其次是张载。张载是二程的表兄。张载为理学贡献了“气”说,“气”在这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指组成宇宙万物的“质料”,气是永恒的,它受到阳性的影响而浮、升,受到阴性的影响而沉、降,气因此永远在聚散,气聚形成具体的万物,气散就造成万物的消亡。这样就与佛教空、虚拉开了距离。由于人与万物都是气形成的,所以民众皆为同胞,万物都是朋友,也就是张载所说的“民胞物与”,这样就为对他人的仁爱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张载还探讨性与心,为每个人都具备内在的善的同时为何有人还会作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理论上的说明。他认为人虽具有天地之性,但又有气质之性、攻取之欲与善恶之习。因此需要以德胜气、以理制欲、以性统习。合性与知觉,才能成其为人之心。张载又提出了穷理与尽心之说,强调“理不在人皆在物”,因此穷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又认为一切活动都是心的表现,所以必须时时修养自己。

接着必须提到的是二程:哥哥程颢、弟弟程颐。二程可以说是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们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天理”是理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这一问题一直到了二程时才得到较为充分的阐明。

·理学问习录·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张载像

理学小百科

张载(1020—1077) ,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原籍大梁,随父侨寓于风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后即在此讲学,人称横渠先生。38岁中进士,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崇文院校书等职。其思想以《易传》哲学思想为基础,把“气”作为宇宙本体,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变化运动的整体。在认识论上,强调“见闻之知”,但又承认有先验的“德性之知”。强调教育的使命是“变化气质”。这是宋明理学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弟子多为关中人,后人称他的学派为宋代四大理学学派之一的“关学”。

(据《中国理学大辞典》、开元知海·e读)

程颢的贡献有如下几点。其一是对天理与道的阐释。程颢认为天理是一个贯通自然与社会的普遍原理,万物一体的基础不是气,而是理。其二是“浑然与物同体”说。程颢强调的“仁”,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这显然受了张载的影响,但程颢更强调的是个人感受,通过诚敬的休养而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其三是定性说。主张“内外两忘”,核心是超越自我,达到无我境界。其四是诚敬与和乐。这是程颢所主张的修养方法,一方面要积极用敬,另一方面也要放开,顺应自然之理,达到敬乐合一的境界。其五是对心性的论述。程颢认为性是人生而具有的现实属性,性之善恶是由气禀先天造成的,但可以后天改变。

程颐的主要贡献有如下几点。其一是论理与气。程颐认为事物的所以然就是事物的“理”,人穷理就是要穷事物的所以然。而气并不是永恒的,而是生生不穷的,“道”就是生生不穷的根源。其二是论动静与变化。程颐认为,动静、阴阳都是没有始和终的,“动静相因而成变化”,动乃天地之心。物极必反,理必有对待(对立面)。其三是论性理与气质。程颐提出“性即理”,认为人性就是禀受的天地之理,这对后世理学影响深远。同时还认为性无有不善,而气质之性只能叫“才”,有善有不善。其四是持敬的修养方法。强调外在的庄整严肃与内在的主一无适,亦即专心于一处,不可三心二意。其五是涵养与致知。二程都十分重视《中庸》的中和之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强调已发是心之用,未发才是心之体。此外,程颐把《大学》的“格物”解释为穷理,这是理学史的一大贡献,把理学的天理说与知识论沟通起来了。

程颢像(www.daowen.com)

理学小百科

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思想家,宋明理学奠基人。字伯淳,河南洛阳人,学者称明道先生。因长期在洛阳讲学,故其学派被称为洛学。仁宗嘉祐间进士,曾历官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时同司马光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建立新学,程颢与其弟程颐参加旧党,兴起道学,形成新学与道学之争。程颢的哲学以“天理”为最高范畴,也是宋明理学的最高范畴。程颢把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仁”作为一切事物的根本,认为要达到“仁”的境界,只有通过自我内心体认工夫,“以诚敬存之”。

(据《中国理学大辞典》、开元知海·e读)

二程有一个重要弟子叫杨时,他授徒讲学,三传而至南宋中期的朱熹(1130—1200),是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前面已对朱熹的理学研习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现在再概括一下朱熹理学思想的特色。

陈来把朱熹在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概括为如下几点:其一是理气先后的问题。朱熹强调,理在事先,未有物就先有理。一切事物都由理与气构成,气是材料,理是本质与规则。现实世界里,理与气不可分离,但从本源来说,理先于气存在,正如世界上没有船之前,你不能说船的原理不存在。其二是理气动静的问题。朱熹认为周敦颐所谓的阳动阴静并不是指太极自身能动静,动静的主体是阴阳,根据是理。所以,理虽然无动无静,但乘载在动静的气上就有了相对的动静。其三是理气分殊的思想,所谓“道理则同,其分不同”。每一类事物都有这一类事物的理,理在不同事物的具体表现不同。但从更高的层次来看都是同一普遍原理的表现。其四是对未发已发的阐释。朱熹认为未发、已发是心理活动的不同阶段或状态,从心性论出发,把人的修养分为未发工夫(主敬涵养)和已发工夫(格物致知)。又认为未发为性,已发为情。其五是心统性情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统贯性情的总体。其六是区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这是朱熹为了说明人性是受理气共同制约的,而且人性之所以有品级差异的原因。现实的任性都不是性的本体,而是受到了气质的污染。因此所谓性善性恶,都讲的是气质之性。其七是主张主敬涵养的修养方法,广义上是贯通未发已发、动静内外的全过程。其八是格物穷理的修养论。朱熹所理解的格物有三个要点:一是“即物”(接触事物),二是“穷理”(研究物理),三是“至极”(穷至其极)。一旦人们通晓了事物之理,自然就能“致知”了。其九是对道心人心的论述。朱熹把道心用来指人的道德意识,人心指人的感性欲念,因此应该以道心克服人心过分追求利欲的意识。其十是知先行后的主张。朱熹认为格物致知都是“知”,但知并不是终点,还要先知后行,落实到践行中去。

·理学问习录·

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得其门,无远之不到也。求入其门,不由于经乎?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

——程颐《与方元寀手帖》

程  颐

理学小百科

程颐(1033—1107),北宋著名思想家,宋明理学的奠基人。程颢之弟。字正叔,号伊川。反对王安石新法,哲宗初年曾应召入京为皇帝进讲。程颐理学以“天理”为宇宙本体和万物本源,“理”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气”则 力“理”主“物”的中间环节,强调“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修养方法和求知方法,通过“去欲存理”的手段,来悟得天理。平生讲学,诲人不倦,学者中出自其门者最多。

(据《中国理学大辞典》、开元知海·e读)

与朱熹观点相近的,还有张栻等人。张栻是朱熹的好朋友,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张栻像

理学小百科

张栻(1133—1180),南宋哲学家,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南宋名相张浚之子。汉州绵竹人,后迁湖南衡阳,官至右文殿修撰,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曾主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众。张栻学有所承,张栻之学师承胡宏,如又别于其师,自认更得于二程真传。张栻理学思想侧重于明人伦,主张“发明天理而见诸人事”;在理与事物的关系上,张栻认为理在事先,理主宰事与物;在修养论上,主张注意涵养,重在力行。

(据《中国理学大辞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