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儒家大师,如孔子、孟子,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告诉我们做人的规范,但却没告诉我们这样做的道理在哪里?一直到了一千多年以后,当儒家面临佛教等思想的有力竞争时,有一批学者才开始尝试着解决这一问题。
唐朝大学问家韩愈所处的那个时代,佛教的影响很大,从皇室到民间,对佛都非常虔信。韩愈想确立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自身思想文化传统的主导地位,击退来势凶猛的佛教势力。
韩愈反对佛教的最著名的事迹,是上疏唐宪宗,反对迎取佛骨(据说是如来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到皇宫供养,他甚至对皇帝说:历朝历代以来,那些崇信佛教的皇帝,反而没有什么好下场。这样的表态当然使得皇帝龙颜大怒,要处死韩愈,最后还是在朝中大臣的劝阻下,才免于一死,被贬到我们岭南的潮州当官,作为惩罚。
虽然在劝阻皇帝迎奉佛骨的行动中遭到严厉的处罚,但是韩愈并不死心。他想,即使一时半会儿无法战胜佛教,但是只要我留下儒家思想的火种,终有一天,会有人接我的班,继续这一伟大事业的。而韩愈最终拿起的武器,就是孟子心目中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圣人之道”。
韩愈的反佛,是建立在对佛教的学习了解之上的。他发现,佛教有许多优点是儒学所不具备的,最关键之处有两点。
首先,佛教有法统,法统就是佛法的正统传承谱系。禅宗对此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传衣钵”。传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个天竺王子名叫达摩,从天竺坐船来到南海。达摩说他有如来佛祖传下来的禅宗妙法,有衣钵为记,世代相传。后来达摩从南海北上,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悟得佛法,成为了中土禅宗初祖。在达摩面壁的时候,慧可和尚慕名来求佛法,后来达摩把衣钵传给了慧可,慧可成为禅宗二祖。此后,慧可把衣钵传给三祖僧璨,僧璨传给了四祖道信,道信传给了五祖弘忍。
弘忍要传衣钵的时候,让手下弟子写佛偈来做检验。大弟子神秀作了一首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觉得,这首诗未见本性,所以没有传衣钵给他。而弘忍有个打杂、不识字的小徒弟,叫做惠能,他也写了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听了,就决心把衣钵传给他,叫惠能晚上去他房间。惠能晚上到了弘忍房间之后,弘忍把衣钵传给他,还吩咐说:当年达摩大师初来东土,怕人未相信禅法,才用这套衣钵为信物,代代相传。这衣钵是惹争端之物,就传到你这里,以后就没必要再传了。惠能接过弘忍的衣钵,成为禅宗六祖,而禅宗正是在惠能的时候发扬光大,成为影响中国甚至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重要佛教门派。
韩愈像
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其先世袓曾居昌黎,故自称郡望昌黎人,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在唐德宗、宪宗时因直言进谏而两度被贬。唐穆宗时官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824)正月去世,谥曰文,世称韩文公。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在文学上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张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儒学上的最大成就,一是提出了儒家道统说,二是提出了性三品说,对宋代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理学的先声,为宋代理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之一。
(据《中国理学大辞典》、开元知海·e读)(www.daowen.com)
漫画3 什么是“道统”?
身处禅宗鼎盛时期的韩愈,看到了佛教这套“法统”对佛法弘扬的重要意义。所以他要建立儒家的法统,当然儒家的就不能叫法统,于是起了另一个名字,叫道统。韩愈在他著名的《原道》中认为,儒家的道统是这样的: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周文王,周文王传给周武王,周武王传给周公,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子,孟子以后就失传了,现在呢,就轮到我韩愈再从孟子那里把道统继承下来再传下去。所以,儒家的道统不是代代相传,而是可以隔代相传。
其次,韩愈发现佛教思想的理论性、系统性很强,这正是儒家之所短,因此他要找一个能够把儒家的思想条理化系统化并贯穿起来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就是儒家经典《礼记》里面的一篇文章:《大学》。
《大学》这篇文章,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它的独特之处,是把治国平天下与个人的修身养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把治国平天下看作个人道德修养的自然结果,佛教则只讲个人的宗教修为,而缺乏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缺陷十分明显。而韩愈的《原道》,则以《大学》中的修身之道与治国平天下来理解儒家道统的传承之法。
除韩愈外,李翱也被视为“宋明道学家先驱之人”,韩愈最重要的贡献是特别表彰《大学》,同时提出了道统之说。而李翱则拈出了《中庸》,开始谈“性命”之学。李翱的代表作是三篇《复性书》,谈论人的性、情与如何修成圣人的方法。从此,《中庸》也从《礼记》里面并不显著的一篇文章,变成了理学家非常重视的核心文献。
可以说,正是在儒家思想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由于对传统经学的不满,以及在佛教、道教等力量不断壮大之下的危机感,一个脱胎于传统儒学,又吸收了佛道等思想资源,历经唐宋之间数百年的积累和改造,到了北宋,才终于造就出更新的儒学——理学。
理学小百科
李翱(772—841),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历官国子博士、知制诰、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幼刻苦学儒,博雅好古,是韩愈的门人和侄婿,“其学皆出于韩”。追随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与反佛运动,以《中庸》为理论基础,反对佛教,提出“性善情恶”的“复性论”。
(据开元知海·e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