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学?如何研习理学?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回到理学的本源——儒家思想。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儒家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和演变。
儒家的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孔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一方面整理了儒家经典“六经”;另一方面广收门徒,传播思想,据说其门下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贤者就有七十二人。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而不创作),所以生平没有专门的著述留下来。但他和众弟子的言论被后人记录下来,形成了被后世称为理学经典“四书”之一的《论语》。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什么意思呢?在《论语》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可是孔子每次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孔子是怎么教导学生的。
孔子像
理学小百科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青年时在鲁国贵族门下做过管仓库、畜牧等事。50多岁时由鲁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因政见不合,愤而去鲁,和弟子一道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在哲学上,他保留了商周以来的天命观;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为政以德”;道德上提倡“仁爱”,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汉以后,他被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圣,其学说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据开元知海·e读)
孔子有一个学生,名叫樊(fán)迟。樊迟和孔子一样,是山东人(一说是鲁国人,一说是齐国人),他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以喜欢提问题而闻名,而且他很有勇武精神,曾率鲁国军队与齐国作战,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全才。
樊迟这人思维很活跃,他不仅喜欢向老师提问儒学之道,甚至还向孔子问怎么种庄稼,结果被哭笑不得的孔子回了一句:我不如老农,你喜欢种庄稼就去问老农吧!
那么,孔子是怎样教导樊迟什么是“仁”的呢?
第一次,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的意思是,“仁”是先要经历艰难,后来才能获得的,这就可以称为仁了。
不过,这个世界上需要经历艰难才能获得的东西太多了,难道都能称作“仁”吗?孔子的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樊迟同学满意,所以在《论语》里面,我们还能看到樊迟同学不依不饶地向老师追问同一个问题。(www.daowen.com)
第二次,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这一次说:“爱人。”孔子的意思是,“仁”是要爱护他人。这一次,樊迟听得明白了一些。
第三次,樊迟又向孔子提问什么是“仁”。孔子不厌其烦,这一次的回答就更加详细了,“仁”就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翻译过来就是:平时生活要端庄恭敬,办事的时候要认真敬业,和别人交往要衷心真诚,就算到了域外的“蛮夷”之地,这几条原则也不能抛弃。
以上就是儒学历史上著名的“樊迟三问”(这三问的顺序并无定论,笔者参照的是《论语》篇章顺序),所以孔子对待樊迟所问的这个问题,是循循善诱,没有马上给出他心目中“仁”的答案,而是让他不要莽撞,慢慢领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导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因材施教。所以当其他学生也来问他什么是“仁”的时候,他都会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解答。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这里孔子的回答就直接很多。他告诉颜渊,所谓的“仁”,就是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仪,这样就是“仁”了。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就都归于“仁”了,所以求“仁”要反求诸己,不要求诸人。
颜渊听了之后,还进一步问具体要怎么做才能叫“克己复礼”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的回答十分朴实,他说要符合“仁”很简单,就是你在日常生活中,视、听、言、动都要遵循礼仪而为,那就是克己复礼。
孔子和颜渊的对话,是在谈“仁”与“礼”的关系,“仁”是发自个人内心的准则,而“礼”是外部的规范。孔子这番回答,是儒家对“仁”非常重要的阐释。
漫画1 樊迟三次问“仁”
孔子为什么对颜渊说这番话,而不对樊迟说呢?因为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曾经和他另一个很重要的弟子子贡聊天,子贡说颜渊是“闻一以知十”,自己不过是“闻一以知二”,孔子喟叹说,我同意子贡你的意见,我和你都比不上颜渊啊!面对“闻一以知十”的颜渊,孔子就不需要拐弯抹角,而是可以直接和他讨论“仁”的核心问题。
总体而言,我们读《论语》,感觉就像是在读一本孔子与学生交流的课堂笔记。《论语》中还有很多处孔子论述何谓“仁”的说法,但基本都和前述的几个例子一样,孔子并不会给“仁”定下一个标准的解释。
除了“仁”之外,孔子对儒家思想中很多重要的概念都有所阐述,例如礼、知(通“智”)、忠、恕、为政之道、君子与小人之辨等等。加上孔子所整理的“六经”,奠定了儒家学派的思想与文献基础,对传统中国政治、文化、思想影响深远。所以,孔子真不愧为万世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