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现了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为提升国民受教育整体水平、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做了历史性贡献,为下一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各地大力推进普及高中工程,高中普及覆盖面扩大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快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11年以来,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和普通高中改造计划,支持中西部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新建改扩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普及水平。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为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提供了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1]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已经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许多中东部地区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入学机会的增加,促进了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优化。高中阶段教育在夯实大国崛起所需人才的战略储备、加快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资料: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代表山东省在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工作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节选)
山东省共有高中阶段学校1008所,在校生247.4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580所,在校生166.49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86%。
一、完善顶层设计,为高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014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对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系统设计。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20余个配套文件,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推行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入保障、引入社会监督等方面统筹谋划,为推进新形势下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消除学校大班额
山东是人口大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资源配置滞后,城镇中小学大班额情况非常突出,特别是高中,大班额占比达到74%。为了解决这个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有关事宜的通知》,决定用两年时间,总投入1220亿元,加大“人”“地”“钱”保障力度,解决大班额问题。其中,高中阶段规划投资354亿元,新建、改扩建高中学校239所,新增学位36万个,新增教师1.7万名。目前,已完成投资223亿元,建设学校118所,新增学位15万个。
三、积极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
作为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我们提前部署,全力做应对。按照“两依据一参考”总体思路,规范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各地开展高中选课走班,修订《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按照每4个班增加一间教室比例设置选修教室,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出台《高等学校和普通高中联合育人指导意见》,通过合作共建,拓宽高中学生学习空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试点开展本科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打破“一把尺子选才”局限,保证综合素质档案在考试招生中的有效运用。
四、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强化经费保障水平
据统计,我省普通高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从2010年的5077元,提高到2016年的12546元,翻了一番。普通高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从2010年的1071元,提高到2016年的2711元,提高1.5倍。2014年,制定出台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最低标准为每生每年900元。2011—2016年,全省安排普通高中助学金15亿元,惠及91万学生。2016年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中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www.daowen.com)
五、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全面推进高中校长职级制改革,取消行政级别,实现校长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在全省整体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把“管”的事权回归教育部门,“聘”的职能回归学校,让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为统筹教师资源创造了条件。按照“有编即补、退补相当”的原则解决现有编制教师补充不到位的问题;按照“以县为主、市域调剂、省级统筹”的编制政策,设置周转户,统筹解决总量超编、结构缺编的问题。2015—2016年高中新增教师1.1万名。
(资料来源:山东省高中教育发展的怎样?下一步将如何发展?http://www.sohu.com/a/136714386_387140.)
2.普及过程中注重内涵发展,学校发展特色鲜明
质量是教育的内在生命线。各地在推进普通高中普及过程中,强调规模发展的同时,注重学校内涵的提升。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未来职业方向,为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发展提供依据。
国家和各省市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工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尤其在当前普及高中教育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只有走自己的办学特色之路,才有立足之地,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部署,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北京、上海、黑龙江、新疆和南京等5个地方,承担了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试点项目,各地立足本地实际和发展需求,积极探索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实现途径和有效推进机制。经过试点改革、经验交流、总结推广和政策引导,我国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实施路径和引导政策不断得以明确。[2]
在多样化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普职融通高中、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国际高中和艺术体育特色高中等多样化的办学类型,一些有影响的示范区和具有引领价值的特色高中不断涌现。上海市通过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特色高中建设项目等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湖南省建立了示范高中、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共存的多样化办学格局;南京市高淳湖滨高级中学积极探索“普职融通”办学模式;其他各地也积极与社会场馆基地、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扩大办学资源、集聚办学特色。这些特色化改革创新,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有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出了探索性贡献。
课程教学资源始终是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各地各校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探索成为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浙江省2012年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通过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程比重,提高“选择性”,实现学生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选课走班,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北京市有些学校逐步探索建立了包含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职业考察课程等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选择需要的多类型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改革创新举措和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推动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由理念转变为现实。[3]
3.普及过程中注重教育质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各省市在推进普通高中普及过程中,始终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普及的基本要求,避免低水平、简单化的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真正实现有质量的普及。很多省市研究制定高中毕业生学业质量标准,并将其作为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深化高中阶段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教育部制定课程制度,深化课程改革,加强选修课建设,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宜性。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发挥评价的正确的育人导向作用。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国家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人才培养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在高中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面,浙江省紧紧抓住选课选考这个关键,促进高中育人模式转型。具体而言,一是努力建立新的高中教学秩序。《浙江省教育厅关于适应高考招生改革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指导学校根据高考改革完善方案,安排3年教学工作,组织高中新课程方案培训,推进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二是研究普通高中分类发展政策和措施。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出台了《浙江省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发展攻坚计划(2018—2020年)》,研究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分类发展指导意见,推进并逐步形成“分类办学、错位发展”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