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高粱红了,该收秋了。20世纪50年代的小学课本即有“秋风凉,谷子黄,高粱大豆打上场”等秋收的句子。曹妃甸过去到处是旱田坨地,种植的农作物以高粱和玉米为主。小时候,孩子们没有什么零食可吃,高粱地里的甜秆便成为最爱。
所谓甜秆,就是普通高粱的甜秸秆,但是孩子们无法辨认,必须一根一根去尝,然后集中起来带回家吃,这是孩提时代的儿戏,也是讨生活。时令过了白露,生产队就准备砍高粱了,一般是男人们用镰刀割,妇女们用把锨掐高粱。孩子们呢?就跟在后边尝甜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场种植的高粱已经不再是过去高过丈余的白高粱,而是一人来高的杂交高粱,俗称“多穗儿高粱”,产量高,米质好,白中透红,口感不错,最难得的是甜的秸秆特别多。
这是每年八九月份才能享受的稀罕货,这种茎秆外皮青绿色,带着一层白霜似的东西,一节一节的酷似甘蔗,但比甘蔗细很多。要在遍地的高粱秆中尝出甜芯的高粱,需要猫着腰、撅着屁股从地上捡起,逐根放到嘴里,轻轻咬开硬皮,用牙齿轻咬一下,再用舌头品尝,遇到甜的就抽出来,将叶子掠去。一般是从根部镰刀断开之处开始吃,里面是白色肉瓤,嚼着吃会渗出浓浓的汁水,比南方的甘蔗还甘甜,最甜的是中部的几节,根部水分大,茎秆的梢部水分少,口感也差。吃完之后,有好战者就会拿起秫秸秆开始挑逗,不一会几个人就舞枪弄棒玩起打仗来,全然不顾脚底下是一排排尖尖的高粱茬子。远方正在劳作的家长听见看见,手里举着镰刀大声呵斥,这边才消停下来,赶紧又埋头尝起甜秆。
在那时,甜秆对每个小孩子都是一种诱惑。尝出的甜秆顺手捋去长叶子,放在高粱铺子表面,不大一会儿就尝够了,再回头敛在一起,用叶子拧成绳子当要儿,至少捆上三道。新收割的高粱分量很重,无须太多,就颇够孩子们扛的,等回到家,个个累得精疲力竭。屁股不待坐稳,就又大吃大嚼起来,脚下一会儿就是一片嚼后吐出的发白的渣子,院子里招来很多的蚂蚁来分享这上等的甜食。有时候舍不得一次吃太多,就用菜刀剁成一节一节的,小心地“珍藏”起来,生怕吃完就没有了。
此外还有玉米秆也是很好的、可口的“活饮料”,与甘蔗一般粗细,虽然不及甘蔗及高粱那么甜,但也有淡淡的甜味。对甜的味道,孩子们都太“贪婪”啊!嚼上一小会儿就觉得饱了,起来一动身子,肚子里“哗哗”直响,双手拍几下圆鼓鼓的肚皮,大呼过瘾。(www.daowen.com)
在童年不见水果零食踪影的年代,放学后坐在屋门槛上啃一根甜秆,那甜丝丝沁入心脾的感觉如同在干渴时喝上一杯冷饮。于是这酷似甘蔗味道的甘甜的高粱秆,就成了夏秋季节农村孩子的至宝。其实,早在高粱和玉米灌浆之时,秸秆就已有甜味了,但大多数孩子还是不到地里偷吃,他们知道要尝出一棵甜的,就意味着放倒、糟蹋好几棵即将成熟的粮食,倒不是怕被看秋人抓住,大家这点底线原则还是有的,再怎么饥渴、再馋,也要等到收割之日的到来。
老百姓家大都种过真的甜秆。这甜高粱茎秆高大粗壮,含有大量的糖分,比常见高粱多汁液且味甜,可以当甘蔗来食用,俗称种甜秆,也有叫假甘蔗的。古称芦稷,是高粱的一个变种,二者外观长相也的确很像,只是它的果穗长得紧凑抱团,到了秋季逐步由红棕色变成黑褐色。如今,甜秆卖到城市的超市,城里人当稀罕水果吃。据说在农村有“日食3支甜芦稷不生热疖”的说法,甜秆含有蛋白质、蔗糖、维生素、钙、铁、磷等多种营养成分,有清热去火、消暑止渴、健脾养胃之功效。
而今回想起过去的天然美味,追忆那些甜蜜的岁月,常常感慨不已。人们当下能吃到更多更甜的东西,然而那逝去的时光却再也无法回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