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捉泥鳅方法,下泥鳅篓,春夏秋三季捕捉泥鳅

捉泥鳅方法,下泥鳅篓,春夏秋三季捕捉泥鳅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捉泥鳅,对大人们来说是一种专门的营生,其方法迥别于任何捕鱼之道,捉来自家享用或对外出售、补贴家用;而对孩子来说,纯粹是玩耍和娱乐,是一种游戏,同时也是从小向父辈们学习治鱼技艺的必经之路。捉泥鳅方法中,最好的利器便是下泥鳅篓。每年春夏秋三季均可捕捉泥鳅,天近傍晚就去下篓,寻找那些有活水的沟口,用脚蹚出一条深沟,将篓子稳稳地固定在沟底,再用树枝别上防止被水冲走,上岸后做好标记就回家了。

曹妃甸地处九河下梢,到处都是水,浅滩坑塘随处可见,稻田沟渠纵横交错,生长着各种野生鱼类,泥鳅也是其中之一。泥鳅是鱼中的另类,身体大约一拃(读zhǎ)来长,小头扁尾,光滑无鳞,身上带有一层滑溜溜的黏液。泥鳅是底层鱼,生活在充满淤泥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能力非常强,只要是在水里,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奈它不何,抓不住、逮不着,手刚碰到,便“哧溜”溜走了。捉泥鳅,对大人们来说是一种专门的营生,其方法迥别于任何捕鱼之道,捉来自家享用或对外出售、补贴家用;而对孩子来说,纯粹是玩耍和娱乐,是一种游戏,同时也是从小向父辈们学习治鱼技艺的必经之路。

捕获泥鳅有几种方法:淘干儿拿鱼——过去人们每到秋天普遍搭埝淘鱼,即所谓“竭泽而渔”,把沟渠的两头用淤泥垒起一堵埝墙,然后用水斗子、脸盆等从里向外泼水,直到把水淘干,鱼自然就跑不掉了。而会钻洞的泥鳅往往成为漏网之鱼,这便是小伙子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泥鳅大都藏在河床的淤泥中,因为它要呼吸,会在淤泥的表面露一个小孔,不时地冒小气泡。发现时就轻轻靠过去,然后把手做成铲子状,迅速从两侧合拢,突然“捧”起来甩到岸上,这时一条活蹦乱跳的泥鳅就只能在岸上挣扎了。用钩子钩——秋后水稻成熟时节,是泥鳅最大最肥的时候,有鞭杆子那么粗细,丰满肥硕。泥鳅钩子由粗铅丝或细钢筋做成,长2尺左右,一端打磨尖细成 J 状。田地里的水逐渐干枯,泥鳅已钻泥入土准备越冬。它的巢穴距地表有一弯,然后便是直上直下的,钩子顺势往下,待触到蠕动的泥鳅时,稍微一拧一提,便如探囊取物了。

捉泥鳅方法中,最好的利器便是下泥鳅篓。篓子是根据泥鳅习性摸索研究出的一种专门工具,由不去皮的柳条编织而成,橄榄形状,长约30厘米,中间粗的地方直径20厘米左右,两头细部直径10厘米左右,乍一看圆咕隆咚得像个大狗头,所以家乡人戏称为“狗脑袋”。泥鳅篓机关在两头,收口之后再编出两只喇叭形入口,形成倒须,边缘整齐便于泥鳅进入。鱼一旦进入篓里,有倒须阻拦,便再也不能跑出来。这种只能进不能出的装置,在沟渠有水流的地方,连诱饵都不用下。(www.daowen.com)

每年春夏秋三季均可捕捉泥鳅,天近傍晚就去下篓,寻找那些有活水的沟口,用脚蹚出一条深沟,将篓子稳稳地固定在沟底,再用树枝别上防止被水冲走,上岸后做好标记就回家了。次日凌晨去起泥鳅篓时,每一只篓子都不会空,多的时候一只篓子就会钻二三斤。

那时的水田土肥水美,还没有那么多化肥农药污染,泥鳅都是纯野生的原生态淡水鱼。平常少油缺肉的日子,能吃上一锅鲜鱼,算是一顿美餐了,况且泥鳅还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