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对泥土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似乎他们能够感知大自然的秘密,并赋予泥土不愿意与人道的种种心事。
玩泥土当然是有讲究的,曹妃甸地处渤海之滨,没有沙土黄土,只有黑胶泥,黏性特别强,具有可塑性,是孩子们眼中理想的玩物。大家取土和泥,或直接去村头的坑塘抠泥,用以搓泥球、摔泥窟,玩着玩着,心里喜爱的人物及物件的形象便逐渐在泥土上得到了体现。当初所谓雕塑,大概也是起源于这样一种泥土游戏吧。
小孩子们捏泥人,从来不用泥模子,而是全凭用手捏。首先把泥土揣好了,像大人揉面那样揉得越柔软、越有韧性越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象,想捏什么就捏什么。一般都是从自己熟悉的家庭开始,先捏爷爷,再捏奶奶,捏了爸爸又捏妈妈,还捏自己,想象中家里还要出生一大群弟弟妹妹,都一一捏出,各具情态,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同时,还捏小猫、小狗相陪伴。凡是儿童生活中熟悉的物品,都是孩子们创作的对象,复杂一些的造型就不是单凭手指就能够塑造的了,还得用刀来雕刻,比如爷爷奶奶额头和眼角的皱纹,就靠小刀刻出来。孩子们手下有的是泥巴,可以随心所欲创作自己喜欢的人物、动物和生活器皿。(www.daowen.com)
这种泥玩具捏好后,小心谨慎地摆在窗台晒干,不也算是孩子们创作的艺术品吗?这种带有浓厚草根特色的游戏,往往在民间童谣中可以寻到它的影子,旧时北方有一首童谣,这样唱道:“胶泥瓣儿,使劲儿摔,刻了爷爷刻奶奶。爷爷戴着一顶春秋帽,奶奶戴着一只凤头钗。”生动描述了儿童玩泥巴的过程,儿童边玩边唱,富有情趣。谁也不能小看这小游戏,说不定从那些满手满身是泥的孩子当中,就会出现一个雕塑大师呢!
中国的泥塑玩具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古人称作“泥货”,人型的则叫“土偶儿”。东汉王符《潜夫论·浮侈篇》记载:“或取好工作丸卖之于弹……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可见当时这种用泥塑玩具在社会上已很流行。到唐宋时已相当普及,1973年9月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发掘出土了一组磨面、擀饼、舂米、簸米劳动的场景的泥塑。在宋代泥玩具叫摩睺(读hóu)罗。据金盈之《醉翁谈录·七夕》:“京师(汴京)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睺罗。大小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周密《武林旧事》也说:“在南宋七夕节物……泥孩儿号摩睺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赀(读zī),小儿女多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睺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泥玩具的生产,像江苏无锡惠山创作的大阿福、老寿星、送子观音、一团和气,天津“泥人张”以人物为主的泥塑作品,一直都很有名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