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手里各拿着几张纸片,分别写上“鸡”“虫”“棒”“虎”“狼”,然后边念儿歌、边出示自己手里的一张纸片,以自己手里的动物和别人出的动物之间的关系而定出胜负。如鸡吃虫、虫咬棒、棒打虎、虎吃狼、狼吃鸡。如果没有形成“吃”的关系,则双方平局,游戏重新开始。
这个名为“鸡吃虫”的游戏,又称“老虎棒子鸡”“虎棒鸡虫令”,来源于古代汉族酒席宴上的酒令。饮酒行令,是古人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独特方式。我国酒令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经不断发展,隋唐时已经相对完备。白居易有诗云:“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清代俞敦培辑成《酒令丛抄》),其中既有文人雅士“当筵歌诗”的酒令,也有平民百姓吆喝玩乐的酒令,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场所、目的等选择不同类型的酒令。至今仍流传广泛的鸡吃虫的酒令,按明朝人谢肇浙的《五杂俎》所述,鸡吃虫酒令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www.daowen.com)
鸡吃虫这个酒令主要是利用一个相互制约的动物链进行循环游戏,即民间所说的俗语——一物降一物,主要由两个人手持筷子,互相敲击,两个人按照节奏同时说出固定的口令——棒打老虎鸡吃虫,最后双方喊出自己想说的“物”:老虎、棒、鸡、虫,由此判定谁方胜利。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酒令,却大有深意。这个游戏,形成了一个“吃”一个、一个则被另一个所“吃”的循环链条,彼此互相制约,如此往复循环,但总能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地挟制和牵绊。鸡吃虫和掷骰子、剪刀石头布等游戏有相同的功能,都是用来在参与游戏者中产生随机结果的。这是一种思维对抗游戏,看似简单明了,但却没有漏洞可钻,单次的玩法是比拼运气,但多次的玩法却是在进行心理博弈,可以看出一个人头脑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经常玩耍,可以锻炼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认识、推理他人思维的能力。游戏人数可以适当增加,提高其趣味性,故此这个游戏受到大众的喜爱,至今仍在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