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纸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形成于明末清初,系由明万历年间叶子戏马吊牌发展而来,一般是雕花木版刻印,上面印有装饰花纹和人物,呈长条形状。汉代即有“叶子戏”,明代称“纸牌”,后又有“马吊”之称。叶子戏纸牌据传是大将军韩信发明,用于士兵娱乐,缓解乡愁。因为这种纸牌大小和树叶大小差不多,所以叫叶子戏,这是纸牌的雏形。中唐时期,已经有叶子戏的相关文字记载,苏鹗的《同昌公主传》曾对其玩法有详细描述,唐代叶子青曾撰写关于叶子戏的专著《叶子格》,详细介绍了叶子戏的玩法。到了宋代,以至明清时期,都有发展。民俗学者认为:欧洲人最初玩的纸牌,以形状、图式、大小以及数目,皆与中国人所用的相同,叶子戏在中国逐渐演变成了麻将和牌九,叶子戏流传到西方,和当地的纸牌游戏融合则成为现代扑克牌。
在冀东农村,人们一向喜欢玩一种叫“游浒”的纸牌。游浒纸牌是长条形的,牌面宽3厘米,长12厘米,用较好的板纸木版印刷而成,也有乡间画匠在硬纸上手工绘制,一般用桐油刷过,以延长使用寿命,然后低价出售。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纸牌多用塑料材质印刷,耐折又防水。这种纸牌虽然是以钱币论输赢,但半天玩下来,也就一两块钱,在农村人看来这并非赌博,而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所以无论男女都乐在其中,农闲时节或阴雨天便相约一起玩上几回,大多有相对固定的牌友和地点,一些中老年妇女闲来无事,也常坐在暖手的炕头以此为乐,甚至还有的独自一人用纸牌“拿八卦”,倒也其乐融融。对孩子们来说,由大人们领进门之后,会很快学会玩这种游戏,除了摸牌的不确定性外,还讲究算法和丰富的技巧,可以锻炼小朋友的反应、记忆和分析能力。
据说,游浒纸牌发源于山东菏泽的郓城水堡。相传元代时,水堡村齐、付、杜三姓人家将宋代农民起义军的梁山英雄形象画于纸牌之上,以纸牌游戏来纪念水泊梁山的好汉。因纸牌形状与唐代叶子戏相近,又称叶子戏水浒纸牌。游浒与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密切关联,“游”是玩的意思,“浒”则是指《水浒传》之“浒”。纸牌牌面上的万字牌、千万、红中、白菜等,都是按照水浒英雄的形象绘制的,其他的饼子牌、梭子牌,也都是一一影射梁山泊人物。有史家考证,民国年间,人们游浒时对所出去的牌直呼梁山首领的名字。如发“千万(发财)”这张牌就说“晁盖”或“老盖儿”,发“五万”就说发“武松”。纸牌画面与英雄人物都是有相互对应关系的。
游浒的纸牌共计124张,与现行的麻将牌牌面种类不同的是,没有东、西、南、北16张牌。其中的万字牌、饼字牌、梭字牌,从一至九各有36张,红中、千万、白菜各4张,计有123张,再加4张混儿牌,混在游戏中可顶任何牌使用。每张牌的正面都由画面和“牌缺”组成,上下两端图案相同,称作牌缺,如有方块、长条、三角等不同的“缺”。玩家只要看一眼上下端的缺就知道这张牌是什么,根本不用再去看万字牌的文字或数饼子、梭子的个数。(www.daowen.com)
游浒游戏中,最简单的玩法是游对儿浒,为初学者练习入门的,一般4~6人参加。洗好牌后每人搬一下牌,谁点大谁先摸先出,之后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摸牌,先摸者摸10张,其他人摸9张。头牌人发一张,下家吃了就发出1张,不吃就继续摸一张。谁手中的牌先凑成4对两两相同的牌就“等满了”,如有人发牌或自己摸来的与手中的单张相同,就算满了,为赢家。
游梭浒一般是4人一起玩,搬牌时点大者为庄家,庄是轮流坐的,一局一换。满牌者是根据手里的梭牌根数来决定赢利大小的,因地域不同,规定根数也不尽相同。定马掌的规则与打麻将大同小异,庄家摸17张牌,其他3家摸16张。只要有两张相同的牌叫掌儿,相当于麻将的将,另外还要有5出牌才能满牌作赢家。定马掌无论输赢,都不能中途退席,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