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亦称烛笼、笼烛,照明用具,以竹篾、木条扎成笼架,蒙以纸或纱绢为罩,燃烛其中,故名。可防风,多用于室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灯笼,还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让人自然想到元宵节。据考证,元宵赏灯大约始于西汉时期,宫廷与民间张灯结彩,以示万民同乐。到了隋唐相当兴盛,明清两代最为流行。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十分丰富的品种和高超的水平,后来成为中国人喜庆欢乐的象征。
小时候,最简易的灯笼是用玻璃瓶做的,把空罐头瓶洗净擦干,在口沿处缠一圈细麻绳,拴一根树棍当提手,找一小段蜡烛点燃,在瓶子底部滴几滴蜡烛油固定起来,便是简单的灯笼了。罐头瓶矮墩墩的,瓶底是凸起的,蜡烛极容易倒伏,因而走起路来要格外小心。
年龄稍大,就能够在大人们的帮助下制作略微复杂一些的灯笼了,那时流行的是一种用细铁丝编制的灯笼,虽然提起来有些重,但结实牢靠。首先要用粗铁丝做骨架,上端为提梁,下端固定木板,然后再以此骨架立柱为直径,编成灯罩框架,这个框架一定要大出一圈,确定罩子的大小和形状。在此基础上,再用细铁丝以交叉拧花的方式编织成框,裁彩色纸糊严,后来有了塑料纸透光性更好。在木板底座中心部位,钉一个铁钉,钉子从上面露出尖来,用以插蜡烛。这样的灯笼用材易得,做法简单,可大可小,可圆可方,彰显着手艺的精通与否,也是孩子们过年时相互攀比的道具。(www.daowen.com)
孩子们总是把灯笼和过年联系在一起。时光会在固定而特殊的日子把它唤醒,使它重新获得生机。准备过年那些天,大人们格外忙碌,但他们不会忘记随手在把灯笼从墙上取下来,小心地用抹布擦干净,装上新的蜡烛送给小孩子。每到除夕街上星星点点,街头巷尾有很多提着灯笼玩耍的孩子。不长时间,有的由于蜡烛倒了,或者风吹灯笼摇摆,或者灯笼与灯笼相撞,会发生灯笼燃烧“事故”,火苗一蹿,引来一群围观者,哭的哭,笑的笑,闹成一团。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几乎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玩,拥有灯笼的孩子心中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
上学后读到冰心的名作《小桔灯》,才知道用来制作灯笼的材料如此丰富多彩,灯笼的造型千变万化,灯笼里藏着那么多动人的故事。后来市场上还有一种纸制灯笼,买来时是折在一起的,用时抻开来就形成一个带着瓦楞形的圆柱形,鲜艳漂亮,还附带着赠送小蜡烛,足以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现在每到春节,市场上会出现琳琅满目、造型各异的灯笼,有的大型装饰灯笼里面的蜡烛也换成了电灯泡,买上一两只悬挂在屋檐下,满院通明,充满喜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