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房子,红帐子,里头坐个白胖子。”这形象生动的谜语,对初来世上、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小孩子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因此流传甚广。2006年,谜语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猜谜语是流传于我国众多地区的一种民间游戏。古称廋(读sōu)辞、隐语,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语、俗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出谜面,供人猜射。谜语的真正源头在民间,它是人们对生活长期观察总结的结果,也是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人们喜欢寻奇探胜的心理要求的结果。工余饭后闲暇无事,是人们制谜、猜谜的好时机,而身边种种事物,是谜语最早出现的、也是后世最常见的谜语题材。早在商代时期,民歌《女承筐》云:“女承筐,无实;士刲(读kuī)羊,无血。”就是以隐语形式唱咏男女一同剪羊毛的生活情景。对这种游戏,自古以来有多种解释,其中以南朝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所言最有影响:“自魏代以来,颇非优俳,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品像品物,纤巧而弄思,浅察而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魏以后,经南北朝、隋、唐诸朝代,谜语得以大发展,许多大文豪有制谜之好,甚至有人将其引入文学作品。曹操、嵇康、虞世南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谜家。到了宋代,制谜的名人就更多了,苏轼、王安石、吕蒙正、姜夔等,举不胜举。明清两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谜语得以长足发展,制谜者几无可数计,其显著标志是清人所撰谜语专著的大量问世,仅《中国丛书综录》所辑谜书就有26部,民间刻本更难以数计了。
我国谜语经两千年的发展,不断丰富,谜语的种类越来越多,如字谜、诗词谜、画谜、人名谜、地名谜、数字谜、故事谜……凡宇宙万物,人间情事,无不可以入谜。缘乎此,谜语之数,浩如烟海。好的谜语能抒怀遣兴、开发思维,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谜语有谜面、谜目和谜底三个基本要素。谜面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出谜者通过此要素陈述猜谜的条件。谜目一般是用来限定所猜的谜底是哪个类别,规定谜底所属的范畴,谜底即谜语的最终答案,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着个白胖子(猜一食物)。”谁都知道答案是“花生”,其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着个白胖子”是谜面,“食物”是谜目,而“花生”则是此谜的谜底。
古时正月里的元宵节,把写好的谜语贴在灯笼上,或挂在墙上拉悬的绳子上,让大家猜射的,叫“猜灯谜”,多在晚上进行,猜中者可获得奖品。猜灯谜既能达到娱乐的效果,又能增长知识,为民众所喜爱。像《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里多有张灯悬谜的描写。如《镜花缘》中有这样的灯谜:谜面是“守岁”,谜底是《孟子》中的句子“以待来年”;谜面是“无人不道看花回”,谜底是《论语》中的句子“言游过矣”。由此可见,旧时的猜灯谜在民间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普通民众难以参与。猜灯谜属于文义谜,较高雅艰深,猜者需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www.daowen.com)
用字作谜底的称为“字谜”,可以贴在灯上猜灯谜,也可用口头猜。灯谜有特殊的格律,通常以改变字形、文序、读音、字数的方式,使谜语的谜底与谜面相吻合。“一字九口——曹”“一竖一边一点——卜”“上不在上,下不在下,天没它大,人有它大——一”等。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口头谜语,最为通俗易懂,既有事物谜也有字谜。如谜面是“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谜底是“大蒜”;如“大姑娘美一美,二姑娘噘着嘴,三姑娘龇着牙,四姑娘一兜水。”谜底是苹果、桃、石榴、葡萄4种水果。事物谜主要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其谜底大都是一些常用常见的事物,即使不识字的妇孺,只要有一定的生活知识,也会猜出来,所以深受城乡广大民众的喜爱,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常玩的智力游戏之一。小时候,谁要是出了一个新鲜的谜语,大家就会对他佩服不已。印象里有这样一条谜语:“一家分两院,两院兄弟多,多的比少的少,少的比多的多。”这是什么?大家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猜出的答案加起来有10多个,但都不正确,最后还是出谜语的人告诉大家,这是“算盘”。哈哈!原来如此,那时小学的算术课上还专门教珠算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