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抖空竹:老游戏中的惊险表演,飞向高空,风景线靓丽

抖空竹:老游戏中的惊险表演,飞向高空,风景线靓丽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竹中柱腰细,以便于缠线绳抖动时旋转。其中,最为惊险的是“蚂蚁上树”:表演者将长绳一端系在树梢上,另一端持在手中;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忽然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高空,飞向五六十米之外。待空竹落下之后,抖空竹者再稳稳将其接住。无论城镇里弄,还是乡野村庄,俨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空竹之音从嗡嗡成声,到清脆悦耳,直至响彻云天。

抖空竹:老游戏中的惊险表演,飞向高空,风景线靓丽

空竹,古时称作空筝、空钟,各地俗称不一,如转铃、老牛、闷葫芦、嗡子、响铃、响葫芦等,是深受大人孩子喜爱的民间传统玩具,曾经风靡大江南北。

空竹是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呈圆柱形,玩时用绳子抖动圆柱迅速旋转,圆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空竹有单轮和双轮之分,单轮空竹形状像陀螺,单侧有轮;双轮空竹形状像腰鼓,两头为圆轮,轮和轮面一般木制,轮圈为竹制,圆轮内部是空心,有四五个哨孔,高速转动时会发出“嗡嗡”的声响。空竹中柱腰细,以便于缠线绳抖动时旋转。抖空竹者,双手各持一根2尺左右的小木棒或小竹棍,其顶端系一根约5尺长的线绳;两手握住木棒的一端,将线绳绕轴一圈或两圈,一手提、一手送,开始抖动,逐渐加速旋转使之发出鸣叫声。

空竹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三国时期,曹植曾作《空竹赋》,是我国关于空竹的最早记录,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北宋开始有关于空竹的确切记载,在《水浒传》一百一十回中,宋江在途中见人玩胡敲(空竹别称),随即有感而发赋小诗一首:“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谩徒劳。”到明朝早期,空竹制作和玩法都已相当成熟。明代刘侗、于奕的《帝京景物略》有相关记载:“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荡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述:“空竹者,形如车轮,中有短轴,儿童以双杖系棉线播弄之。”李若虹《朝市从载》载录:“抖空竹,每逢庙集,以绳抖响抛起数丈之高,仍以绳承接,演习各样身段。”清代还传颂着一首《玩空竹》:“上元值宴玉熙宫,歌舞朝朝乐事同。妃子自矜身手好,亲来阶下抖空中。”可见,抖空竹不仅在民间流行,也得到宫中嫔妃宫女的喜爱,末代皇帝溥仪也喜欢抖空竹,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两件溥仪当年玩过的空竹。

抖空竹简单易学,活泼有趣,但要玩好却不容易。空竹最常见的玩法,有鸡上架、仙人跳、满天飞等。所谓鸡上架,就是在空竹急转之后,解开绕线将空竹抛开,然后用竿接住,令其在竿上滚转或转到另一竿上。仙人跳,就是用脚踩在绳的中端,使在脚一侧转动的空竹由脚背上跃到另一侧,在脚的两侧绳上来回跳跃。满天飞,就是将空竹抛在空中,然后用绳接住或再抛起。另外,还有大股线、黄瓜架、压三铃、风摆荷叶、回头望月、扑蝴蝶、小猴翻竿等玩法,其动作花样繁多,灵巧敏捷,需要有一定的功底。(www.daowen.com)

现代的抖空竹技艺,经大胆创新,出现了许多富于变化、神奇莫测的新花样,有彩云追月、织女纺线、二郎担山、蚂蚁上树、金鸡上架、鲤鱼摆尾、海底捞月等。其中,最为惊险的是“蚂蚁上树”:表演者将长绳一端系在树梢上,另一端持在手中;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忽然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高空,飞向五六十米之外。待空竹落下之后,抖空竹者再稳稳将其接住。凡初见此技者,无不为之惊叹。

抖空竹集健身、娱乐、表演于一体,一年四季都可以练习,是男女老少皆适宜的传统民间游戏活动。无论城镇里弄,还是乡野村庄,俨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空竹之音从嗡嗡成声,到清脆悦耳,直至响彻云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