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摔泥窟-玩泥巴游戏的魅力

摔泥窟-玩泥巴游戏的魅力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摔泥窟,又叫摔泥凹儿、摔凹凹斗、摔泥炮,是玩泥巴游戏中最有吸引力的。先把泥巴做成一个钵或一只碗的模样,称它为“窟”。捏制时很讲究质量,决不可粗制滥造,边缘要整齐,底部厚薄均匀;往地下扣着一摔,泥盆四沿须同时着地,才会发出“啪”的清脆响声,底被摔出圆形的窟窿。泥窝捏得不好,或摔得技术差,发出的是没有力量的“噗”的声响,后成为一团烂泥,底部窟窿很小或者没有。

摔泥窟-玩泥巴游戏的魅力

在上古传说中,有个叫共工的水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读zhuān xū)发生战争,因不能获胜,一怒之下用头撞不周山而死,并因此导致天地倾斜。后来有个叫女娲的人,练就了许多五彩石来修补破碎的天空。事后,她在河边上用黄泥捏成第一个人,随后又造出来更多的人。所以说人类与黄泥是分割不开的。

玩泥巴游戏在中国分布广泛,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小时候,我们玩过家家游戏,经常会用泥巴捏制所喜欢的房子和人物、动物,还有锅碗瓢盆等。泥巴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欢乐,也锻炼了孩子们从小会创造生活的“经验”。

过去农场各村队,周边都有河渠坑塘,当地独有的黑色黏土,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不用带着铲子去,用手抠出来就是粘湿的,用它做出的玩具非常挺括,放在阴凉地里自然风干成型。

摔泥窟,又叫摔泥凹儿、摔凹凹斗、摔泥炮,是玩泥巴游戏中最有吸引力的。没有人数限制,可以两人玩,也可以三五成群一起比赛,但必须选择平整些的场地。挖来的黏泥,每人面前一堆,用手反复搓捏,就像大人们揉面,使泥团更柔软、更具韧性。先把泥巴做成一个钵或一只碗的模样,称它为“窟”。大家都做好后便开始比赛,一个个人把捏制好的泥窟托在手中,煞有介事地吹一口气,称作仙气,接着把泥窟举过头顶,用力将开口朝下摔在地上,其底部便会随着一声清脆的响声——就像过年放的炮,被气流冲破一个或几个口子,鼓破的泥片四处飞溅。大家争先恐后猛摔,“啪啪”声却有大有小。地面平坦,用力大而均匀,角度掌握得好,窟窿就会大,响声也最大。按照比赛规则,窟的中间破开的窟窿要由对方赔泥来补上,洞越大需要赔补的泥就越多。这是通过游戏得到的物质奖励,如果摔的不得要领,或方向不对,就会像牛屎饼一样瘫软在一起,也就发不出响声,破不了洞也就得不到补偿,最后要看谁赢得泥巴多,多者为胜。(www.daowen.com)

别看泥巴常见又易得,但真的玩起来论输赢了,孩子们就会斤斤计较起来,往往会因为补偿不够、缺斤短两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堵窟窿堵得输家心里会很不情愿。

做泥窟看似简单,却不是粗活,既要捏得好,又要摔得好。捏制时很讲究质量,决不可粗制滥造,边缘要整齐,底部厚薄均匀;往地下扣着一摔,泥盆四沿须同时着地,才会发出“啪”的清脆响声,底被摔出圆形的窟窿。泥窝捏得不好,或摔得技术差,发出的是没有力量的“噗”的声响,后成为一团烂泥,底部窟窿很小或者没有。其实,泥窟也并非以大为好,往往大的摔下去缺乏力量,一点反应都没有,其中的奥秘全凭不断摸索。简单的土游戏蕴含着物理学的原理:“当锅口接触地面时,泥窝窝内气体的质量一定,由于惯性,泥巴继续往下瘫,泥窝窝内气体的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最后,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就把‘锅底’撑破,并发出响声。这个游戏反映了物理学上气体压强随体积变化的一种现象”(张秀江《儿童游戏中的科学》,1982年11月26日《北京日报》)。

在玩泥巴的过程中,孩子们既是雕塑家也是破坏者,摔破后又重新捏制,形成新的泥巴“炸弹”。就在这一捏、一摔、一破之间,往往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一群孩子光着膀子赤着脚,围在一起玩泥巴,虽然泥屑飞溅,身上脸上沾满了泥点,却从不介意,那种投入,那种痴迷,还有那种创意的乐趣,成为儿童时代最珍贵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