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大多数农家都曾养过鸡,养鸡都经历过孵化小鸡的过程。破壳后,老母鸡会百般地精心呵护鸡雏,在带小鸡散步、教小鸡啄食的时候,会保持高度警惕,不时环视四周,生怕小鸡走散了。当刮风下雨的时候,母鸡会张开大大的翅膀,让孩子们躲在自己的怀里;当其他的鸡还有鸭子、鹅、猫、狗,甚至包括人,靠近小鸡的时候,母鸡脖子上的毛刷地张开,愤怒地驱赶,甚至用嘴啄对方。天空中不时会有猛禽盘旋,鹰、鹞或隼,觊觎许久,伺机入侵。母鸡突然发现天敌后,马上紧张地“咕咕”叫起来,招呼孩子们赶紧到隐蔽的地方。母鸡爱小鸡、护小鸡的行为,对人类是一种直观的教育和有益的启发,难怪古人早就总结出“鸡有五德”,当年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游戏,何尝不是对“鸡德”的肯定和敬佩?!
老鹰捉小鸡,是一项户外集体娱乐游戏,又称“小鸡快跑”,历史久远,传播广泛,在中国大江南北都有流传,且有多种类似的游戏。直到今日,它依然是幼儿园老师们经常组织的游戏。在小学校,低年级课外活动或体育课时,老师也时常带着学生玩。阳光下,操场上,鸡妈妈张开双手,带着小鸡们左右挪动,兴奋地奔跑着,老鹰也不停地偷袭着,孩子们愉快的笑声飞扬在空中。通常充当老母鸡的往往是老师,老师就是小学生的保护神。其实,游戏是让孩子们懂得不要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伴,从小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及互助精神。
这是一个多人玩的游戏,10人左右最为合适。游戏时,一般先推选出两个大个儿同学分别来充当母鸡和老鹰。孩子们自己玩的效果与老师在场时大为不同,自己玩会使老鹰抓小鸡时,各个角色之间都是平等的,大家玩得更尽兴。做小鸡的同学们要排在领头的母鸡身后,紧紧抓住自己前面同伴的后衣襟,以免掉队。老鹰和母鸡推选好了,就可以做游戏了。老鹰站在母鸡对面,拉起架势,做好抓小鸡准备,母鸡就马上会张开双臂,极力保护自己身后的一群孩子。而作为小鸡的孩子们,精力必须集中,动作必须快速,随时机敏地躲闪老鹰,避免被抓住,尤其做好与前面母鸡的配合,同时注重后边队伍的协调性,防止失群。这时孩子们才意识到,躲在老师当老母鸡张开的双臂后,感觉是那么安全可靠,太惊险的场面老是无法出现,如果换成是同学做母鸡,那往往是要乱作一堆,这也恰恰符合孩子那种爱好历险的天性。遇到老鹰进攻猛烈,母鸡会手忙脚乱,自己往后逃跑,造成整串小鸡全部连锁反应似的跌倒在地,激起一片快乐的笑声。
做老鹰的人一般都不太文弱,必须是具有攫取精神的人,有时甚至想对母鸡下手。这个游戏有一条硬性规则,就是老鹰不能进攻老母鸡,不允许对母鸡推、拉、扭、撞,母鸡也不能拖、抱老鹰,老鹰只能从母鸡两侧去抓小鸡,而不能从两臂下钻过。老鹰多是机智的,会准确判断出哪个孩子反应慢、动作迟,紧紧咬住不放,快速地抓住后面的小尾巴。每当此时,队伍里的女孩子会情不自禁地叽叽喳喳乱叫,尽管大家左腾右挪、躲来闪去的防范,可是总还是有小鸡被老鹰抓住,最后只有那些身手敏捷者,才能幸免于难。有时由于母鸡选得不好,经常判断失误,加上与长蛇阵上的小鸡的配合不好,结果小鸡们纷纷落入鹰爪,最后全军覆没,只剩下老母鸡一个光杆司令了。(www.daowen.com)
这个游戏还有一条重要规则,就是老鹰每一次只能抓一只小鸡,并且每次只允许抓最后的一个。所以游戏时,老鹰就左突右杀,甚至声东击西,想方设法跑到小鸡队伍的后面,而在最后的小鸡充满着“恐惧感”,时刻高度警惕,使出浑身解数。做母鸡的就要始终盯住老鹰,密切观察和揣度他,紧随其跑动,而小鸡要看着老鹰所在的方向,往另一个方向躲闪,但是要随机应变,否则就会成为老鹰的俘虏。一旦最后一只小鸡被捉住,倒数第二人也自然成为下一个被抓的目标。有时候玩的时间长了,老鹰便累得大口喘气,稍作停顿时,做小鸡的还会唱着歌谣挑逗他:“老鹰,老鹰,转转,给你个小鸡看看。”唱着喊着,还要注意保护自己。被激怒的老鹰突然发力,叫着跑着再次捉起小鸡来。这个游戏其实最难的是充当老鹰的人,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心计,不断和母鸡小鸡们斗智斗勇,自身体力和闪转腾挪的速度都要胜人一筹方能胜任。
我国各地有多种类似的游戏,可以说是民间游戏地域化的一个典型范例。例如,在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老鹰吃仙鹤”、广西仫佬族“凤凰护蛋”、东北满族的“老鹞叼小鸡”、广西民间的“狼吃小羊”等,依然传承,经久不衰。民间调查发现,曹妃甸地区过去将此游戏叫作“拉领狗儿”,所不同的是小鸡变成了小狗,最后要把小狗们抓住按住才算胜利。老鹰边捉边喊:“烀哇烀,烀狗肉,大的儿香,小的儿臭……”老鹰势在必得,欲将小狗们一一捉住,烀了狗肉来吃,难怪小狗们如临大敌,紧紧地拉着领着,唯恐落入老鹰的魔爪,后边的人一旦脱离组织落了单儿,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必“死”无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