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擦光滚儿:小时农场游戏,技巧沿河沟溜滑行

擦光滚儿:小时农场游戏,技巧沿河沟溜滑行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场的子弟小时多与同伴打出溜玩,前后奔忙,不知疲倦,当时叫“擦光滚儿”,或“跐棱光滚儿”。孩子们一旦掌握了擦光滚儿的技巧,冬天去上学常常抄近道儿沿着河沟走,一路上边走边打着呲溜滑行。擦光滚儿简单归简单,就是太费鞋底,手工纳的鞋底、做的布鞋,玩上几天就坏了。

擦光滚儿:小时农场游戏,技巧沿河沟溜滑行

在我国古代,凡在冰上进行的娱乐活动,皆称冰嬉,也叫冰戏。《宋史·礼志》已有“幸后苑观花,作冰嬉”的记载,明清时期流向民间,《中国风俗辞典》[1] 分类包括:冰床,冰上抛踢球,跑冰、即溜冰和打滑挞,花样滑冰,冰上杂戏等。清代每年冬天挑选200名滑冰高手表演冰戏,宝竹坡《冰戏》诗赞曰:“朔风卷地河水凝,新冰一片如砥平。何人冒寒作冰戏,炼钱贯韦当行膝。铁若剑脊冰若镜,以履踏剑磨镜行。其直如矢矢逊疾,剑脊镜面刮有声。”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乾隆时内廷供奉所绘的《冰嬉图》。

列入宫中冰戏之列的打滑挞,在北方极其常见。清代光绪年间陈康棋著《郎潜纪闻》一书叙述:“禁中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使勇健者着带毛猪皮履,其滑更甚,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扑者为胜。”这种游戏,东北人叫“打蹴溜坡儿”或“打蹴溜滑”,游戏之法与打滑挞完全一致。那些自然形成的坡地,或比较低缓的小土山,入冬之后,覆上积雪,表面踏过而成冰坡,群儿或蹲或立,从顶端一直向下滑。而在华北地区,多平坦之地,即使有溜坡,高度低,坡度也小,但更不易跌倒;还有大小坑塘早已冰冻三尺,开阔平缓。农场的子弟小时多与同伴打出溜玩,前后奔忙,不知疲倦,当时叫“擦光滚儿”,或“跐棱光滚儿”。

其实,旧时的农场,虽然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孩子们并不惧寒冷,不出村庄就有的是可玩的游戏。每村都有水井置于村中,村民每天都要挑水吃,最初是使用笨重的木水筲,后来有了铁皮水桶。以井为中心,通向村子四面八方的街道上难免洒上水,在滴水成冰的时节,不出几天就形成两条冰道,越积越厚,这天然的冰面虽然窄了些,却正是顽童们擦光滚儿的好地方。每人占据一段距离,十米二十米就够了,在路上简单地助跑一段,双脚在冰面停住,借用惯性向前滑行,跑得越快,停下后惯性越大,但栽倒的可能性也越大。几个孩子千万不要起哄排队滑行,有一个滑倒,便会横七竖八倒下一大片,热闹非凡。孩子们的热情简直要把冰面融化了。

如果谁家洗涤大量的衣物,泼出去的水很快就会结成一小片冰,也成为孩子们寻找乐趣的地方,简直就是足不出户的溜冰场。当然,每年的冬季北方总会下几场像模像样的雪,每场雪后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融化,经过一化一冻,反反复复,处处都成了溜冰滑冰的场所。

农村孩子的土游戏简便易行,一般都没有什么道具,像擦光滚儿就是赤手空拳,不像城里的孩子拥有漂亮的冰鞋,到城市的水上公园花钱买票去玩。村庄里的游戏没有任何成本,只要你我相呼,群起响应,玩起来那么投入,又那么疯狂。如果觉得庭院、街道的场地受局限,村外可不愁“广阔天地”,可以尽情地在冰面上戏耍。

那时冬天池塘会结厚厚的冰,周边的柳树杨树露出光秃秃的枝杈,人站在冰上顿时会有海阔天空的感觉,有人带上皮猴,在冰上戏耍,有人带上冰车,互相比赛,像箭一样风驰电掣地滑行。在这里的助跑可以长些,跑几步突然发力,再突然停住,可以站着,可以弯腰或半蹲,也可以就势蹲下,双手双臂适当展开,不时上下调整,以保持平衡,因眼前没有任何遮拦和阻挡,强大的惯性把人继续推向前方,一直到很远。有的玩得精熟,还会玩起花样,滑出后身子站立、下蹲变化自如,蹲着滑冰恰恰显示与众不同;也有的玩得不妙的,中途失去平衡就倒了,甚至身子横着、旋转着向前滑行好长一段,被同伴们喊:“老头儿钻被窝儿喽!”(www.daowen.com)

孩子们一旦掌握了擦光滚儿的技巧,冬天去上学常常抄近道儿沿着河沟走,一路上边走边打着呲溜滑行。有时放学了人多,就像南行的大雁排成一行,一路欢歌。

擦光滚儿简单归简单,就是太费鞋底,手工纳的鞋底、做的布鞋,玩上几天就坏了。

【注释】

[1]叶大兵、乌丙安主编,中国风俗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