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沿海地区少年儿童玩扔瓦坑游戏,揭秘游戏历史与演变

沿海地区少年儿童玩扔瓦坑游戏,揭秘游戏历史与演变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沿海地区少年儿童玩扔坑,是拿铜钱玩的,俗称大钱儿,有大的一种,还有小的一种,中间有方孔。大家先轮流扔,目标就是那个锅,这第一轮是不计输赢的,根据每个人扔的大钱儿离锅的距离远近,确定扔坑的顺序,由扔得远的先扔。考证扔瓦坑游戏的历史,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与另一个名叫“打瓦”的游戏最为接近,笔者认为至少是由它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

沿海地区少年儿童玩扔瓦坑游戏,揭秘游戏历史与演变

在旧时的曹妃甸,男孩子热衷玩耍的游戏多是就地取材的,不需玩具,像藏猫猫、对捶、跳山羊,要么就是仅需简单的道具,如来枱、扔坑,随处可得,玩起来照样热火朝天。

扔坑,或叫扔瓦坑,是一种投掷游戏,活动量大,也很讲究技巧,一直流行于北方农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沿海地区少年儿童玩扔坑,是拿铜钱玩的,俗称大钱儿,有大的一种,还有小的一种,中间有方孔。清朝时期的铜币铸造厂家众多,版式多样,流行甚广,退出流通领域后,家家户户所剩余钱便成为孩子们手中的玩物。玩的时候,场地要求开阔平坦,一般是两人或三人,四五个人也可以,人数不固定。开始玩之前,先画线为疆,两条线相距四五米远,一条是扔瓦的界线,人是站在线外投掷,不能越界,前方一条线居中放置半块砖头或石块,在其前头的线内挖一个比铜钱略大的坑,称之为“锅”。大家先轮流扔,目标就是那个锅,这第一轮是不计输赢的,根据每个人扔的大钱儿离锅的距离远近,确定扔坑的顺序,由扔得远的先扔。正式比赛,谁扔的离锅近谁领先,确定输赢还需要一把尺子,称为“制子”“制棍儿”,其实就是一截木棍或秫秸秆,没有太严格的尺寸要求,只是约定俗成半尺左右,需要参与者的共同认可,提前准备好,由专人拿着。大家投出去后,要用制子量,谁的大钱儿离领先者的大钱儿近,谁就输了,依此类推往下量,事先商定好几个人输,就量几个,凡输者的大钱儿就归了赢家。虽然铜币不流通了,但这毕竟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

在曹妃甸不同的区域,扔坑也衍生出其他形式,是把三个大钱儿用槐树角上的黏液黏在一起,槐树角也叫“槐拨头儿”,是槐树结的果实。剥开皮壳后,籽粒流出的汁液特别黏,三个铜钱粘在一起重量沉、不轻飘,不会往别处跑,更不会担心被风刮走,也有用锡铸成稞子的。玩的时候还可以“砸”,就是后面的人把前面扔的离锅近的大钱儿砸走,有时候大钱儿扔得准,会把锅盖上,或者盖了一半、少一半,后面的人也可以砸走。然后还有个“牢”,牢是围着锅画个大圆圈,扔在圆圈外面的不用置子量就算输,也有时扔在牢外三次便被淘汰出局,这些规则当然提前都要商量好。这种玩法同样以钱为赌注,输一次一分钱,到了20世纪60年代“文革”开始就不再这么玩了。(www.daowen.com)

像60后这拨孩子,除了极少数人仍然用大钱儿,已开始改变为用瓦片、瓦刬(读chàn)子,瓦刬子不是房上的瓦,是缸刬子和瓷盆碎片。那年月还不时兴搪瓷、塑料不锈钢,家里所用的盆盆罐罐多陶瓷制品,由土窑烧制,怕磕碰容易碎,因此损耗大,随便到谁家房前屋后去寻找,都能找到得心应手的瓦片。使用之前需要用石头将棱角敲打下去,或者在地上石面上磨一磨,防止划伤手指。后来玩这种游戏,就不再动钱论输赢了,只是单纯的娱乐玩耍,输的人被弹脑壳或打手板,也都是象征性的。

考证扔瓦坑游戏的历史,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与另一个名叫“打瓦”的游戏最为接近,笔者认为至少是由它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这一游戏深受男孩子的喜爱,虽然不再以赢钱为目的,但在活动中提高了观察和反应能力,锻炼了瞄准和击打的技能,同时获得了游戏的快乐,更让孩子们感到,寒冬腊月时间不再漫长,冰天雪地竟也感觉不到寒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