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这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儿歌一直传唱至今,是著名音乐家关鹤岩1948年在延安创作的,丢手绢的游戏更不知陪伴多少人度过简单而快乐的童年。
一首儿歌勾起人对童年的回忆,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村子里的小伙伴有男有女,穿花棉袄的,鞋面露脚指头的,扎着冲天羊角辫的,流着鼻涕的,脸上脏得像小花猫的,大家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面向里面坐好或蹲好,眼睛向前不许向后看。大家推举出一个小朋友,让她拿着一条手绢围着圈奔跑,她要装作很镇定的样子,趁某个小朋友不在意,把手绢丢在他的背后,接着再跑,要回来捉住这个小朋友。这个被捉的小朋友就会被罚,或唱歌或讲故事或表演节目等。有人在笑,有人在努嘴示意,小伙伴发现了丢在自己身后的手绢,就会大惊失色,一骨碌爬起来,抓起地上的手绢拼命地追赶。他如果抓住丢手绢的小朋友,就算胜利了,而被抓住的小伙伴就要给大家唱歌、跳舞、做鬼脸、翻跟斗、学狗叫猫叫等等,这是一种惩罚。
手绢,也叫手帕,曹妃甸地区俗称小手巾,是随身携带的方形小块织物,通常用于清理人的脸部或手部,用来擦汗、抹嘴或拭鼻涕、眼泪等。手绢一般呈方形,平时放置在衣袋内备用。另外,它也是部分戏曲、曲艺演出所用的道具,如二人转、相声等演员都用到手绢。
我国先秦时已有“巾”,古巾有两种,一种用于覆物,一种专用以拭手。手巾之名始于汉代,此种手巾后世称作手帕,专以拭手及佩戴之用。1959年在新疆挖掘的东汉古墓中曾发现蓝白印花手帕。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之句,此处的“手巾”其实就是擦眼泪的手帕。在《红楼梦》里,手帕简直就是林妹妹的标配。戏曲里,多愁善感的女子通常都是手执一方丝帕,或掩面哭泣,或莞尔一笑,或轻轻一点你的额头,随着飘曳的香气,让你灵魂出窍,或上书好诗佳句,默默传情。明代杨慎就有《素帕》一诗:“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相思。郎君着意翻复看,横也丝来竖也丝。”“丝”通“思”,一方手帕成了很多女子寄托相思之情的信物。评剧《花为媒》里有一个情节:王俊卿和表姐后花园私会赠送罗帕,王俊卿扯着表姐说的一句“我爱表姐……你的花手巾”,这在当时应该是比较露骨的爱意表达了。据说手绢源于黎族,相传丢手绢游戏也由黎族人民所创,后由黄道婆带到上海,并很快传到中原地区。(www.daowen.com)
很多年前,手绢曾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角色,那时都是土布做的,四边嵌织着粗线作为装饰,后来有了的确良布做的手绢,轻薄小巧,印着各种彩色的图案。童年时在胸前别着的手绢,用来擦汗擦鼻涕,做游戏时还能拿出来当道具,捉迷藏时就常用手绢蒙住眼睛,把手绢的四角系扣戴在头上就是一顶小花帽,小孩子学习洗衣服,也总是从练习洗手绢开始的。在玩具匮乏的年代,用手绢还可以叠出玩具小耗子、小兔子,那也是孩子们的必备技能。长大后的女孩子,用手绢在长发上扎个蝴蝶结作装饰,那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奔跑追逐是儿童最热衷的游戏之一,丢手绢正符合这一特点。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儿童的奔跑速度,提升儿童的急跑急停能力,培养儿童的运动知觉,增强儿童的弯道跑动能力,提高儿童的下肢力量,训练儿童的启动、制动的能力。另外,在游戏中观察其他伙伴的表情,可以提高儿童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惩罚”性表演可以提高儿童临场发挥、大胆表现的能力。丢手绢游戏对儿童而言,不仅有趣,更有益。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这是儿歌中的经典,80后歌手西单女孩翻唱的这首《丢手绢》就很有特点,迷离而忧伤,闭上眼睛脑海中胶片般涌起那些泛黄的童年时光。其实,所有的游戏都是一个小小的“阴谋”,所有的游戏都在考验着一个人的耐力与智慧。乡间小儿也不例外,大脑要飞速运转,才能在不动声色的博弈中取得小小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