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长干行二首》组诗:“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竹马就是孩子们以竹竿当马骑的游戏。用一根一米多长的竹竿当马,夹在两腿中间,一头着地,另一头用手把牢,双脚配合着自己想象出来的马蹄节奏,指挥着竹马行进、奔跑或停止。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的村头巷尾,城镇的街角路边,甚至小学校园里,随时可以见到成群的孩子在骑竹马,快活得仿佛一群脱缰的野马,嘴里高喊着“得儿——驾、驾”,彼此还抽出胯下之“马”来相互击打,有时横冲直撞,尘土飞扬。做竹马的材料很简单,一般就是一根可以承受一个人重量的木棍或竹棍,也可两根绑缚在一起。骑竹马既看谁骑得高,谁骑得稳当,还看骑上竹马后谁跑得快。其实,多数时候孩童们因陋就简,信手拈来一根棍子或竹子,夹在胯下就行了,竹梢上还留着枝叶作“马尾巴”,拖曳而行,疾驰跳跃,像是骑真马一样,驾轻就熟、兴致盎然地表演起来。还有用镰刀砍下的蓖麻秆,将枝枝梢梢削干净,只留出两个桠杈来,于是麻秆就变成一个“丫”字,倒过来骑着就当马鬃、马缰,将秆子往两腿间一夹,“驾”的一声,就开始发了“疯”,在房前屋后狂奔一气。如果一群孩子扎堆儿玩打仗,那就大有骏马奔驰之势,更可比拟战场上奋鬃扬蹄、舞枪弄剑的一番厮杀了。这种顽童游艺吸引着大人们驻足观看助阵,因为骑竹马预示着小孩子长大后走富贵路,“骑马当将军,坐轿做提督”。大人们总是乐意让小孩子去骑竹马,其实这只是寄托着一种美好愿望罢了。玩够了,虽然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但却乐此不疲,直到玩得人困“马”废,是的,人困了,“马”虽不乏但残了废了,随手一扔,拖着沉重的双腿,低头耷脑地各回各家……
骑竹马游戏历史十分悠久。宋代王应麟所著《玉海》引《杜氏幽求子》云:“儿年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欢。”从史籍记载看,在两汉魏晋间就已十分流行,后汉郭汲牧并州时,“素结恩德”,后途经此地:“始至行郡,到河西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汉书·郭汲传》)。到唐代,竹马之戏也成为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在文人们眼中,竹马意象常成为人生中欢乐无忧、天真烂漫的美好时光的象征。李白诗中“竹马青梅”,比喻儿童天真无邪、嬉戏相悦之状,后来也成为纯真爱情的象征。今天,不少老人回忆童年骑竹马的经历,都会感慨万千:“记得年少骑竹马,转身已是白头翁”(明代《增广贤文》)。(www.daowen.com)
如今,要想看儿童挥舞竹竿玩竹马游戏已经不是易事,尤其是在日益现代化的城市里,孩子们连根竹竿都难以找到。儿童游戏往往是对成人世界的某种模仿,在交通工具发生变化,代步工具从车、马、轿演变为汽车、火车、飞机时,孩子们不再玩竹马游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能好些孩子压根就不知道竹马为何物,它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竹马是一去不回也!
《哈利·波特》火爆全球后,骑着扫帚飞翔的魔法师们,让人回忆起童年的竹马。据说扫帚是女巫们的飞天工具,她们通常通过烟囱飞离地面。实际上从中世纪开始,欧洲人便认为女巫能骑扫帚飞翔旅行。呵,只好骑竹马在梦里旅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