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乡土气息浓郁的各类玩具还算丰富多彩,也不需花什么钱,甚至可以自己动手制作。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什么流行歌曲可听,少有电影可看,但快乐的童年总离不开那些“响器”玩具,泥哨、瓷哨就是颇受孩子们喜爱的。吹哨子也成了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难得的音乐享受。
声音是人类接触世界的第一个事物,无论是先天在母体,还是出生后,声音都是最早接触的。据历史考证,最早由人类自制的能发声的乐器是埙。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如果要把埙吹出动听的声音,需要相对专业的人才可以完成。为了满足普通人喜爱音乐的需要,聪明的先民在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孔的哨子。初期是用杏核或者桃核在上面磨开一个小圆孔,将里面的果仁挖掉,然后放在嘴边吹,声音尖利悠长,后来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到了唐宋以后人们便依桃核杏核的形状制成了陶或瓷的口哨。
制作泥哨,先用黄胶泥捏成小鸡、小狗、小猴、青蛙等形状,只求形似,不求神似,所以小动物常常被捏制得很朴拙,憨态可掬,保持着泥塑的质朴本色;然后在尾部一端留有吹气孔,头部一端、一般多在口部留有出气孔,两孔之间在动物体腔内通连,里边安装一个苇笛;再经过打磨和涂色,一只五彩斑斓的泥哨就制成了。春节庙会或城镇集市,玩具摊上就有泥哨售卖,一两毛钱一个,大人们总会买上一两个物美价廉的泥公鸡、泥鸽子等带回家,给小孩子们当礼物。(www.daowen.com)
从小身居渤海之滨,家乡水多泥黏,正因如此,用以玩泥巴、捏泥人却极好,黏性好,可塑性强,较之那些含沙多的黄土黄泥不知强多少倍。由于对那些从泥塘抠出来地带着特有的清新气息的黑泥情有独钟,玩起泥巴来忘我地投入,也由于手巧的原因,捏啥像啥,就是最粗放的摔泥窟,做的也很中规中矩,力求完美。当看到有人卖泥哨吹,又可以吹出好听的声音来,就得到启示,非要自己仿制一回捏泥哨,也想让自己的独创作品发出哨子一样的响声,由此“镇”一下小伙伴们。先捏出一个小鸟的形象,在它屁股那个部位打孔,然后一点点地掏出鸟的“内脏”,费了很大精力才做出一个空“芯”的泥鸟,还要让鸟嘴张开,嘴巴又要与腔体相贯通。做好了就置于阴凉通风的地方,又不能暴晒,防止开裂。待两天风干之后,上嘴一吹,却发出“呜呜”的声音,既不“响”又不“亮”,前来观摩的小伙伴道:“怎么听着像鬼哭一样?!”原来,这小动物胸腔里是需要安装苇笛的,当时却真不知道,所以“创作”以失败而告终。
泥哨的声音清脆嘹亮,虽然它只能发出“吱吱”的单一声音,但在孩子心目中一点也不觉得单调。还在几个小伙伴之间开展比赛,看谁吹泥哨吹得最响亮、最悠长,那泥哨声陪伴着孩子们上学放学、割草拾柴,也陪伴着充满童真童趣的难忘时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