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放鞭炮:中国人最特别的年俗

放鞭炮:中国人最特别的年俗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进腊月,就开始扳着手指头数天数,过年不仅穿好的、吃好的,最梦寐以求的是可以放鞭炮。农家人消费不起高档花炮品种,只有几分钱一个的二踢脚和几毛钱一挂的小鞭炮。但过后往往后悔不已,因为一次性燃放完,再向家里伸手要钱就很难了,说不定一个正月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的小朋友每天放鞭炮了。放鞭炮习俗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放鞭炮已成了中国人最特别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放鞭炮:中国人最特别的年俗

对孩子们来说,一年四季最期盼的日子莫过于过年了。一进腊月,就开始扳着手指头数天数,过年不仅穿好的、吃好的,最梦寐以求的是可以放鞭炮。过去的年代虽然经济贫乏、生活艰难,但再节俭的父母也会想尽办法满足孩子这一愿望,或多或少买些鞭炮。小小的鞭炮,曾经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按传统的说法,借助声声响炮崩掉一年来的晦气,好让新的一年有吃有穿,事事遂愿。农家人消费不起高档花炮品种,只有几分钱一个的二踢脚和几毛钱一挂的小鞭炮。一个男孩子能拥有几挂一二百响的鞭炮,说明在家里受宠至极,足能让他兴奋不已,甚至夜不能寐。那种大个头儿的双响炮称“二踢脚”,这种爆竹响两声,它是在纸筒内分两层安放火药,下层火药先爆炸并产生巨响,再一个作用就是将爆竹送上天空,上层火药凌空爆响。所谓的“鞭”是指将很多单个的爆竹连缀成串,燃放时可以有节奏地逐个炸响。最常见的,一种是用红纸包裹炸药而制成的小的鞭炮,因为爆炸时声音清脆响亮,犹如钢铁相撞,称为“小钢鞭”,几百个钢鞭连在一起,会出现接连不断的有节奏的响声,这样的爆竹别看小巧,往往制作精细;用白纸包裹所制的稍大一些的鞭炮叫“白皮子”,由于燃放时被炸开的白纸碎片纷纷扬扬,犹如漫天花瓣飘落;还有的是在一串小鞭炮中有规律地间隔加入威力稍大的爆竹,会出现不同的音响,燃放时威力大,炸开的纸片会出现比较壮观的场景。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鞭炮都是家庭手工作坊生产,个体经营销售。无论大人送的还是自己花钱买的,农村孩子哪里舍得成挂的一放了之呀,多是小心翼翼地拆开来,出门装上一把放在衣兜里,手里拿只点着的香,或嘴里叼支廉价烟卷,边玩边放。这对当时的乡下孩子来说,真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常常是几个好伙伴聚在一起,比谁的炮多、谁的鞭炮声音响亮。多者常被同伴怂恿着整挂连放,噼里啪啦一阵子,好不痛快。但过后往往后悔不已,因为一次性燃放完,再向家里伸手要钱就很难了,说不定一个正月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的小朋友每天放鞭炮了。他们深知家庭的负担和生活的艰辛,对自己手中的鞭炮十分珍惜,惯于细水长流,慢慢玩味。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静寂的村里每天都能听到稀稀拉拉清脆的炸响。二月二一过,农村人才算真正过完了年,鞭炮声消停了,村庄又恢复了年复一年的宁静,孩子们也从节日忘情的游戏中回归到生活的常态。

春节拜年,孩子们都能得到些压岁钱,但都不会太多,长辈、亲戚给每个孩子不过几毛钱而已。小孩子也会精打细算,买好下学期的学习文具,以及小人书等课外读物,再有余钱,男孩子才会用它买鞭炮。如果钱数有限不够买整挂鞭炮,几位好伙伴就会凑钱去买,然后将鞭炮拆散,按出钱的多少进行分配,大家共同分享快乐。印象里最惬意的是在春节期间捡哑炮再接着玩。过年时乡村里几乎鞭炮声不间断,到处可见鞭炮皮子,里面总有掉了信子没有引燃爆炸的,便可以一一捡回来,将没有药信子的鞭炮拦腰一撅两半,因为已经透气,火药威力大减,点着后“呲呲”地喷出小火焰;也有时把撅开的两截面对面,放置在砖头或平整的石块上,用细香火从当中引燃,其中必然有一截火药足、劲头大,会将另一截呲向一旁,“呲花”“呲火”这些方言词也由此而来。撅折炮筒,使之形成“V”字形,在断口露火药的地方再放置一个炮仗,先点燃折断的那只,火药迅速形成呲花,呲花便引起另一只炮仗炸响,这被称之为“呲花带炮”。还有更刺激的,把小的鞭炮一个个地剥开,将火药集中在一起后引燃,这需要有点胆量的孩子来点火,随着“突”声轰响,瞬间一团黑烟升起,确有些惊心动魄。这种玩法比较危险,变通的办法是收集若干引信,连接起来成为导火线,再去引燃火药。虽然是鞭炮的二次开发利用,同样让孩子们乐此不疲,并感到发明创造的无穷乐趣。(www.daowen.com)

放鞭炮习俗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关于这一习俗的源起,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上古之时,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每隔365天就要出来伤害人,但这种怪兽怕火、怕响声、怕红色,于是,人们每到这天都要燃放爆竹、贴春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引《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烞烨(读pǔ yè)有声,而山臊惊惮。”所以,民间一直认为燃放爆竹可驱邪消灾、人畜兴旺。南北朝时,所燃爆竹实际就是竹筒,筒内空气受热爆裂发出响亮的声音。唐代张说《守岁》:“桃枝堪辟恶,竹爆好惊眠。”但唐人已将硝石装入竹筒,声音更响亮,并发明了“烟花”。到宋代,爆竹制作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即以纸裹火药燃放,称之为“爆仗”,威力远胜于竹筒。那时的烟火常在节日里燃放。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谓“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则蛮牌者引退,烟火大起。”周密《武林旧事》亦谓:“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明清时期的爆竹烟花生产工艺已如今日,且燃放爆竹烟花已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放鞭炮已成了中国人最特别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儿童少年们从过年的喜庆气氛和耍闹嬉戏中,总能找到特有的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