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老北京,还有京东地区,春节前后在庙会、集市上,出售一种特殊的玩具,它们都是用玻璃料制成的音响玩具——琉璃喇叭和噗噔噔儿。琉璃喇叭就是以玻璃溶液吹成小喇叭形,用力一吹可发出高亢响亮的声音;噗噔噔儿与之相仿,但是有底,为漏斗状,以暗赤色者为多,口衔柄端小口一吹一吸,其底部之平面薄玻璃被气流鼓动,一起一伏,会发出“噗噗”之声。多在冬季上市,与玻璃器皿和玻璃玩具放在一起出售,因售价便宜,又可发声热闹,有趣好玩,所以颇受城乡孩童们欢迎。
这种玩具叫“响葫芦”,亦名“倒掖气”,又名“鼓珰”,俗称“噗噔噔儿”“噗噗噔儿”或作“不不登”“步步登”等。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称噗噔噔儿为“倒掖气”:“别有啣而嘘吸者,大声口汞(读hǒng)口汞,小声唪唪(读béng),曰倒掖气。”刘侗《倒掖器》诗有“匀匀呼吸薄纸,吸少呼多脱瓶底”之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曰:“琉璃喇叭者,口如酒盏,柄长二三尺。噗噗噔者,形如壶卢而长柄,大小不一。”并引《日下旧闻考》说:“噗噗噔即鼓珰,亦名响壶卢,又名倒掖气,小者三四,大者径尺,其色紫者居多。小儿口衔,嘘吸成声。”《北京民间风俗百图》[1] 有《卖琉璃喇叭图》,这样说明:“其人用碎玻璃熔化,吹成喇叭。又有噗噗噔,以每逢冬春庙场,游人必买吹之,响声呜嘟嘟,连音吹之可见,俱买也。”
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市售玩具,十分受孩子们欢迎。噗噔噔儿如一个伞状的平顶蘑菇,头大,中空,底部极薄,中接细长的吹管,将吹管含在口中,款款吹气、吸气,薄如纸的底部便在气流的带动下凸出凹回,同时发出“噗噔、噗噔”的清脆响声。掌握要领的孩子会速度极快地吹吸,甚至将吹管放在两掌中心,利用手掌的一合一松来吹动它。但是由于玻璃片实在太薄了,稍微用力不当,“咔嘣”一声便破个大洞,噗噔噔儿整个就报废了。
据老人们回忆,他们年轻时所见,噗噔噔儿有大小两种,大的约尺来长,肚大,吹时声音大而响亮;小的三四寸左右,嘴细肚小,声音小而清脆。旧时卖噗噔噔儿有专门的小贩挑担出售,小贩们带一个也是玻璃烧制的长喇叭,进村以后,找个民居相对集中而又宽敞的地方,放下担子,一吹喇叭,街巷上空便传来一阵闷闷的呜呜声。孩子们一听便知是卖噗噔噔儿的来了,立马便从四处聚过来,有拿钱买的,也有拿家里的破烂换的,“噗噔、噗噔”的清脆响声,成为即将来临的春节一个小小的点缀,给孩子们的童年增加好多快乐。
资料显示,噗噔噔儿由玻璃液吹制而成,主要原料是废旧玻璃,捣碎后加入铜屑、铁屑等辅料,放在特制的坩埚中,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熔化。坩埚呈倾斜状放置炉膛之中,下部有从炉底砌起的砖柱支撑,呈竖卵形,上部平口,下部平底。也是琉璃匠人自己制作,生产场地基本是家庭作坊。制作过程中,匠人通过火候严格控制玻璃液,然后蘸取熔液转接到玻璃吹管上,边吹边利用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管,将其末梢部吹成球形,并运用半熔半凝技术把圆球吹成葫芦形,最后趁玻璃还软,将葫芦底部在一个微凸的平面上一摁,使底平面略向内凹,待冷却后从吹管上割下就完成了。(www.daowen.com)
玻璃玩具既薄又脆,吸时极易破碎,有时甚至把破碎的玻璃碎屑吸入口中,还是多少有点危险。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