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易象理通释》的研究:六大进展

《周易象理通释》的研究:六大进展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易》的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周易》经、传的诠释;二是《周易》的应用。朱熹认为《周易》经书是卜筮之书,主张易学研究应《经》《传》分离,并据此作《周易本义》和《周易启蒙》两书。李光第、惠栋、焦循、朱骏声、张惠言均对《周易》进行过考据,并有所著述,但取得的成就有限。这为《周易》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这将对易学的起源、易学史、经传诠释产生重大影响,使《周易》研究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周易象理通释》的研究:六大进展

《周易》的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周易》经、传的诠释;二是《周易》的应用。先说应用方面。

《周易》包含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由于符号系统存在着比文字系统更大的阐释空间,加之《周易》在中国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很多人都借用《周易》作学说依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至繁。”历史上“援易以为说”的例子很多。如魏伯阳引易以炼丹;陈抟治易以炼气;张三丰观易创武学;大医学家孙思邈言易医一体;现代人刘子华创“八卦宇宙论”预测太阳系第十大行星等等。作者认为,由于《周易》卦符与文字之间属于符号学中的弱编码关系,因此凡引用《周易》符号系统构建的能自圆其说的理论均可算成功的理论。《周易》是个开放系统,未来这种应用探索还会层出不穷。

再来说说《周易》诠释方面的研究。

春秋中前期,《周易》作为周民族的“宝典”掌于太卜,藏于王室,外人鲜能见到。到春秋末期,渐有《易传》中的篇章出现。(后续章节将作专门介绍)《易传》传为孔子始作,后被钦定为儒门经典。《易传》共十篇,又被称作《十翼》。《易传》既有用义理来诠释《周易》的篇章,也含有用象数来注解《周易》的内容,从而催生了此后诠释《周易》的两大门派——象数派和义理派。

象数派认为《周易》全书是以象为统摄,卦爻辞均是象的文字说明,“易无象外之辞”。象数派不仅主张用卦象、爻位、卦变来解释卦爻辞,而且认为卦象“弥纶天地之道”,可用其来解释世界,预测吉凶。义理派则重视卦爻辞中的义理,认为“《周易》有古遗言焉”,而卦象只是说理的道具,“象生于意”,“得意可忘象”。此后两千来年,虽有其他解易方式出现,但象数派和义理派一直是主流。两派相互攻讦,砥砺,交替盛衰,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周易》诠释学。

西汉易学以象数为主,其中以孟喜、焦赣、京房的阴阳派影响最大。他们以象数解释《周易》经传,大讲阴阳灾变之理,在象数推演的基础上,构造了包括飞伏说、卦气说、纳甲说、爻辰说等在内的庞大的象数易学体系,使象数之学大兴。京房把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纳入六十四卦创建的纳甲法至今仍是江湖术士常用的预测法。

东汉易学,以马融、郑玄、虞翻、陆绩为代表,其中以郑易为主导。郑玄提出了爻辰说、五行说及九宫数说、爻体说等,在丰富了象数易学的同时,也使象数易学流于术数,导致汉末谶讳迷信思想泛滥成灾。

两汉象数易学过于强调象数的统摄,因此在解释《周易》经义时往往扞格不通,需采用“卦气”、“卦变”、“逸象”等方法来自圆其说,从而衍生出了象数学上的穿凿、烦琐之风。

三国时王弼“扫象”,引玄入易,重倡义理。晋韩康伯继承了王弼衣钵。而同朝代的郭璞等人则崇尚象数,创风水说。郭璞和其象数前辈京房一样,因借《易》妄议朝政而被朝廷处死。(www.daowen.com)

唐代兼容并蓄。孔颖达据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作《周易正义》疏,摒弃了王弼易学中的玄学成分,采用了象数派的部分观点,兼象以说理,为易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易学名家李鼎祚广采汉代三十多家象数派及部分义理派对《周易》的注释,编成了《周易集解》一书,为易学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宋明是易学研究高峰,流派丛生,名家辈出,著作丰硕。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以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他们以继承儒学道统为己任,以阐述《周易》的哲理为基点,建立起了一个以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尤其是集理学大成者的朱熹,他融各家之长,兼顾象数与义理对《周易》经传进行了阐释和发挥。朱熹认为《周易》经书是卜筮之书,主张易学研究应《经》《传》分离,并据此作《周易本义》和《周易启蒙》两书。朱熹的易学观点和著作对后世的易学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另外,先天象数派的代表邵雍则毕生以推演易数来穷究宇宙和社会人生变化之道,并以象数为工具建构了一个先天象数学体系。邵雍所著《皇极经世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与此同时,以周敦颐为代表的象学派(或称图象学派),以张载为代表的气学派,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派,也都以《周易》为中心形成了各自的哲学体系。特别是心学派提出的“天人本一”的哲学命题对明代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经学大师王夫之以张载气说为主,继承象学和理学的传统,修正了程朱义理之学,批判了陆王心学,建立和完成了哲学上的气本论体系,从而也标志着传统易学研究的高潮和终结。

清代沿袭了传统象数和义理解易方式。清儒尚朴学。李光第、惠栋、焦循、朱骏声、张惠言均对《周易》进行过考据,并有所著述,但取得的成就有限。唯清末进士尚秉和袭承象数易学构建了独树一帜的尚氏易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随着疑古之风兴起,闻一多顾颉刚、高亨、李镜池等学者放弃了以往象数、义理的解《易》方法,认为作为筮书的《周易》的卦画不过是“灵签符咒”,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他们把《经》《传》分开,完全以文字训诂和考古资料来解释《周易》卦爻辞,开创了《周易》注释的新局面。

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传入和普及,一些学者利用科学的思想和原理来诠解《周易》。例如将八卦卦符与二进制对应,用阴阳类比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将生物体中六十四种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类比等,以期将《周易》研究并入科学轨道。这为《周易》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近几十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多,李学勤、刘大钧、廖名春、张政娘等一大批学者投入到古简《易》、帛《易》、数字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嘱目的成果。这将对易学的起源、易学史、经传诠释产生重大影响,使《周易》研究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