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易象理通释》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周易象理通释》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周易》的成书年代学界曾有殷末、西周初年、春秋中叶和战国初年等说法。但现在观点已基本趋于一致,即认为《周易》最后成书于西周初年。这说明《周易》成书应不晚于成王时期。由此认为《周易》爻辞成形于周初盛世是可信的。关于《周易》的作者在古代似无太多争论。其三,从《周易》创作目的分析其作者也很可能是周公。在周代,《周易》掌于大卜。这说明《周易》作为教材使用是秘而不宣的。

《周易象理通释》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关于《周易》的成书年代学界曾有殷末、西周初年、春秋中叶和战国初年等说法。但现在观点已基本趋于一致,即认为《周易》最后成书于西周初年。对他人的论证在此不作赘述,只补充作者诠释《周易》时的一些发现,以为续貂之论。

一部文字作品,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其形式和内容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历史的印迹,特别像《周易》这类书籍更应如此。顾颉刚先生曾著《〈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来论证《周易》的成书年代,其中稽钩了“丧羊于易”“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箕子明夷”“康侯以赐马蕃庶”五个故事,开创了从作品内部寻找证据研究《周易》的先河。作者在按“决策之书”对《周易》进行诠释的过程中确实也感受到了历史的脉动,同时也发现《周易》中与历史相关的爻辞远不止顾氏所列。并且这些故事均可从历史文献中找到印证。(详见后面各卦中的解释)这些证据可分为两类,均是有利于“西周初年”说的。

一是《周易》卦爻辞记述了许多历史事件,但也确“未见成王后事”。现将这些故事按历史顺序排列如下:

殷商时期(6条):

1.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既济》

2.丧羊于易,无悔。《大壮》

3.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泰》

4.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这袂良。月几望,吉。《归妹》

5.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晋》

6.众允,悔亡。《晋》

剪商战争(5条)

1.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革》

2.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革)

3.悔亡,有孚,改命。吉。(革)

4.箕子之明夷,利贞。《明夷》

5.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未济》

建国东征(7条):

1.鼎颠趾,利出否,得妾及其子,无咎。《鼎》

2.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鼎》(www.daowen.com)

3.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鼎》

4.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鼎》

5.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益》

6.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益》

7.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明夷》

这些故事上至商高宗武丁大帝,下达于成王、周公东征,其中又以剪商、建国东征为重点,但确未见成王后事。这说明《周易》成书应不晚于成王时期。

二是《周易》多卦的爻辞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清明,物质丰富,商业发达,一派太平盛世景象,这符合周初成康之治的历史。在此作者不一一举例,单就商业方面说一说。

《周易》有多卦的爻辞涉及到商业,其中《随》《睽》可看作是商业专卦。《随》卦爻辞讲的是“国际”奴隶贩卖,其中涉及到官方采购,经商方式,如何获取货源。(明确应通过交易而不是劫掠获取奴隶。)重视交易凭证等方面。《睽》卦爻辞则描述了一个跑单帮的马贩旅途中有惊无险的经历。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安定有序,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由此认为《周易》爻辞成形于周初盛世是可信的。

综合上面的分析,作者认为《周易》成书于周初的说法是具有说服力的。

那么《周易》的作者是谁呢?

关于《周易》的作者在古代似无太多争论。主流的观点是马融、陆绩的“卦辞文王,爻辞周公”说。近现代疑古之风盛行,虽未发现可否定古说的确切证据,但执疑之声却不绝如缕。通过上面我们对《周易》成书年代的界定,《周易》的作者很可能恰如马、陆所言,特别是最终成于周公的说法更具可信度。理由如下:

其一,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周易》极可能成书于周初。从《周礼·春官》亦知,在周代《周易》是由大卜所掌。周公在武王时就任周朝太宰。太宰是百官之长,群巫之首,大卜是其主管的职能部门。若《周易》真成书于周初,则必与周公有关。

其二,《周易》爻辞多涉及国家政治、军事、习俗,其论述高屋建瓴并带有训诫语气。如《讼》《师》两卦爻辞分别对文、武官员的行止作出了规范;《临》是指导如何教化民众;《观》指出应如何为国选才;《鼎》则是论述了王与公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不是一般的筮史可妄论的。由此可知,爻辞作者必为大贵、大智、大贤且精通卜筮之道的上层统治者。在周初,周公位列三公,官居大宰,统领百官群巫,曾摄国政多年,德高望重;周公文武双全,精通卜筮,且曾制礼作乐,以文化的形式,为周王朝的长治久安殚精竭虑。从时代、地位、能力和动机四个方面考虑,《周易》极可能是周公在前代筮书的基础上加上爻辞编撰而成。

事实上,在《周易》的多条爻辞中也隐若可看到周公的影子。如《益》:“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益》卦可看作是周公被谗居东都洛邑时心迹的表述,这个“我”很可能是周公自指。另如《鼎》:“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鼎有食”可理解为胜利果实,即取得政权。“仇”为同伴。《尚书·金滕》中记载:伐纣胜利后,武王生病,周公立坛告于先王,愿以身代武王受难,结果武王病愈。爻辞描写的情况和《尚书·金滕》中的记载惊人的相符。由此也可看出,爻辞中的“我”也应是作者自指。

其三,从《周易》创作目的分析其作者也很可能是周公。通过对《周易》的全面分析,结合周族发展历史,作者猜测《周易》创作的目的应有两个:一是作为教育王室贵族及其子弟的教材(有人提出过此观点);二是作为“镇国宝典”。

周族原是僻处西北的小邦。周以武力灭商后,疆域、人口骤增。周王分封天下,王室贵族均成为管理一方的诸侯。周上层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长治久安,提高周贵族的执政能力是关键。执政能力中,决策能力排在第一位。因此,为决策提供理论和经验指导是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商、周时代,一方的行政长官也是宗教领袖,礼神是其必具的才能,卜筮之书是必读教材。《周易》作者匠心独具,从卦象中提炼出教育主题写成爻辞附于卦辞之下,将卜筮和决策教育内容合为一书,如此既方便施教,又达到了以神道设教的目的。

在周代,《周易》掌于大卜。先秦典籍中也未见用《周易》施教的记载。这说明《周易》作为教材使用是秘而不宣的。这样做的原因也可能是出于周公的安排。周代商初期,周统治者最担心的是被有文化的中原贵族藐视——“恐天下畔周”。为达到使他人不敢小觑周室的目的,周公在编写、使用《周易》这部教材时耍了个花招:一是用隐晦语言来撰写爻辞;二是不将其作者、使用方法示外人。如此便把《周易》神化为一部具有历史渊源的“镇国宝典”。从《左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到,西周早期《周易》一直保存在周王室,是一部王室秘笈,外姓诸侯难得一睹真容。如此作为也是为了让《周易》发挥最大的政治作用。这种神秘化的运作是非常成功的,这不仅使得当时的殷商贵族不敢小觑周室,直至今天人们在面对《周易》之书时仍会感叹其高深莫测,从而敬畏有加。

从以上分析可知,《周易》很可能最后成书于周公之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