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易象理通释》详解占筮之道

《周易象理通释》详解占筮之道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易》经书中没有记录占筮方法。但我们通过《左传》《易传》可知,用《周易》占筮程序是按一定的仪轨揲蓍得卦,据事取象,通过分析卦象来预测吉凶的一种预测方法。《周易》用八个经卦代表八类事物,其取象主要是根据《易传》中的《说卦》。

《周易象理通释》详解占筮之道

卜筮的产生远早于周代。它的出现无疑是基于古人的鬼神信仰和“万物有灵”观念。这正是卜筮的神秘性所在,也是解释《周易》在哲学层面所遇到的问题。由于目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还很肤浅、片面,因此对许多问题还无法回答。如现代科学发现的量子纠缠现象,这应是世界整体性的一个体现,但对其原理却还一无所知。

《周易》经书中没有记录占筮方法。但我们通过《左传》《易传》可知,用《周易》占筮程序是按一定的仪轨揲蓍得卦,据事取象,通过分析卦象来预测吉凶的一种预测方法。下面对各个环节进行简要的介绍。

1.筮仪 朱熹《周易本义》对筮仪有所记载,概括起来包括:清洁场所,端正衣冠,净手焚香,向神灵仰告所筮之事,然后用蓍草排卦。占筮所用道具为蓍草,古人认为蓍草百年一本,是神灵之物。

2.筮法 《周易》中没载筮法。从古籍所记筮例看,周代占筮的方法应有多种。《易传·系辞》所记录的“大衍筮法”是其中的一种。大衍筮法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而天下之事毕矣。”大衍法操作过程于下:

1)取蓍50根,拿出一根置旁边(后面还会用到),这一根象征太一(太极)。

2)将49根蓍,随意分为左右两手。称作“分二”。象征天地两仪。

3)从象征地的右手中取出一根暂放一边,象征人。称作“挂一”。

4)将左手中的蓍草四根一数,称“揲四”。将得到的零头(1、2、3、4根)夹在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之间。称“归奇于扐”。象征闰年。

5)将右手中的蓍草也四根一数。将零头(1、2、3、4根)夹在中指与食指间。也是“归奇于扐”。

6)此时两手中“归奇于扐”的蓍草加起来不是4根就是8根(数学上这是必然的)。加上象征人而“挂一”的那根,不是5根就是9根。这叫一变。

7)将一变中得的5根或9根蓍草弃置一边。剩下的蓍草应是40或44根(加进去“太一”的那根)。对这些蓍草再重复2)—6)的步骤。两手中“归奇于扐”的蓍草总数必为8或4根。称为第二变。

8)去掉这8根或4根,剩下的蓍草数必为40、36、32数字之一。又对其重复2)—6)的步骤。两手“归奇于扐”的蓍草总数必为8根或4根。

9)再去掉这8根或4根,剩下的必为36、32、28、24。将上述四个数字分别用4除之,商数必为9、8、7、6四个数中的一个。

10)奇数计为阳爻,9为老阳,7为少阳。偶数为阴爻,6为老阴,8为少阴。但在卦中老爻是变爻,或称动爻,老阳可变少阴,老阴可变少阳。

11)三变得一爻,十八变得到六爻卦。

由于大衍筮法较繁琐,后人发明了许多筮法来代替之。如“摇钱法”、“太玄筮法”、“梅花易数”等等。孔颖达在《礼仪正义》中提到的“摇钱法”法则为:取三个铜钱,随手抛掷落下,看其正面和背面的个数来定爻性。

两面一背为少阳,记为—。

两背一面为少阴,记为——。

三背为老阳,记为□。

三面为老阴,记为×。

这样抛掷六次即可排出本卦及变卦。(www.daowen.com)

3.取象《周易》是按象来区分事物的,这种有别于概念归类的思维方式,也是《周易》的核心价值之一。《周易》中的象分为八卦之象,重卦之象。重卦之象又有卦象、覆相(卦象的倒象)、互体象(一卦中二至四爻称内互卦,三至五爻称外互卦,内外互卦构成的新卦称为互卦)。近代人尚秉和先生还有大象、半象之说,不过在古筮例中未曾见。

《周易》用八个经卦代表八类事物,其取象主要是根据《易传》中的《说卦》。如乾:“乾,健也。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金,为寒,为大赤,为良马……”

理论上每个经卦代表的事物都是无穷的,即“卦有万象”。比如乾卦,从古代的筮例中可看到,凡是长久、刚健以及在一个系统中为首的事物均可属于乾卦。如对于人体来说头为乾,对于手指来说大拇指为乾。《说卦》只是列出了一些常见事物的象。

八卦相叠构成的卦象不仅代表的事物更丰富,而且还可反映事物的关系和变化。如屯的卦象为上坎下震,坎取雨,震取雷,则有雷雨交加之象;坎取众,震取稼,则有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之象;坎取陷,震取动,坎外震内,则是不宜外出之象等等。

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无数象的叠加态,如果不进行具体的贞问,是看不出什么信息的,也无所谓吉凶。因此占筮有“无事不占”的原则。但当进行一次有目的的占问,卦象中与所占事物无关的卦象就会坍塌(类似量子力学中波函数坍塌),只留下与事物相关的卦象。筮者通过对这些卦象进行分析可获得所占事物的结果。

4.推辞 通过对《左传》《国语》中古筮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筮者主要是利用所占得的本卦、之卦(变卦)卦象、卦辞,以及它们的覆象、互体象、贞悔关系,结合求贞之人的品行、地位、处境等来推断吉凶,其中也有用变爻爻辞来作断的。总的来说春秋断卦“筮无定法”,没有固定程式。下面结合具体筮例进行分析。(更多筮例解析见书中各卦后举例)

《左传·闵公元年》:“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

此卦是占毕万入晋,因此断卦时需对毕万人生有所了解,取象也要围绕“仕于晋”这个事件展开,摈弃无关卦象。辛廖推断此占时首先从两卦的卦名入题。《杂卦》:“屯见而不失其居”;“比乐师忧”。屯卦卦辞有“利建侯”,因此“屯”有“稳固”“聚居”之意。比的意思是和、亲,和、亲则可“融入”晋地。所以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之说。接着辛廖再推卦象的变化。震为土(屯变比,内卦震变坤,坤为土)。车从马(震为马,坤为车)。足居之,兄长之(震为足,为长子)。母履之(坤为土,为母)。众归之(震有动象,变为坤则归于安居。车、马、足都是承载支撑之物,故众有所靠。有长兄任事,有母亲关怀,因此众人会归附)。六体不易(两卦的上卦坎和互卦艮、坤没有变化。说明人口众多和有土地的情况没变)。合而能固(上互卦艮,艮为固。由于人口众多,把大家联合起来就会稳固)。安而能杀(下互卦坤,坤为安。内部安定就不惧与外敌杀伐)。公侯之卦也(震为公,为侯;坤为国,震变坤有诸侯得国之象。有土地、有人民,能守能战,显然已成一独立王国)。必复其始(毕万为毕高公之后,若为诸侯则是续承祖位)。

此筮例是根据贞问人的情况,用卦名、卦象、互体象来作断。辛廖神乎其技,所断后来全得以应验。

这种据象推辞作断即所谓“太卜遗法”“春秋占法”。此方法也是魏之管辂、晋之郭璞、民国之尚秉和等易占名家所推崇和仿效的断法。

从《左传》《国语》所载筮例还可看出,以象为断,据象推辞,并不是凭空取象,妄自推测,而是结合求筮者的实际境况进行综合分析得来。南宋赵汝楳在《易雅·占筮》中曾总结道:“夫儒者命占之要,本于圣人,其法有五:曰身,曰位,曰时,曰事,曰占。求占之谓身,所居之谓位,所遇之谓时,命筮之谓事,兆吉凶之谓占。故善占者,既得卦矣,必察其人之素履,与居位之当否,遭时之险夷,又考所筮之邪正,以定占之吉凶。”

另外,从《周易》中还可解读出四条占筮原则,再加上“易不占险”共5条:

1.无问不占。(“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

2.一次为准。(“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蒙》)

3.危急不占。(“频巽,吝。”《巽》)

4.怕麻烦不占。(“苦节,不可贞。”《节》)

5.不占邪恶之事。(易不占险,筮必配德)

由此可看出,要运用《周易》进行占筮,对筮者的知识和阅历都有很高的要求。

《左传》《国语》中有多个用爻辞作断的筮例,这似与本文所述爻辞是说理之辞相悖。但通过排列两书中筮例产生的时间,恰恰能说明《周易》产生之初是用象来断卦的事实。

《左传》《国语》中有二十四处涉及《周易》,其中揲蓍而占的筮例有十六个。在庄公至成公(BC693—BC572)春秋前期的十个筮例中有三个筮例断辞分别引用了一句爻辞,它们是:《庄公二十二年》“筮公子完生”,《僖公十五年》“筮嫁伯姬于秦”,《僖公廿五年》“筮纳周王”。这三个筮例虽然引用了爻辞,但其断辞都是用象推得的,因此不能算是用爻辞作断。不过从这些例子也可以看出,当某句爻辞正好能表达卦象的意思时,占者也是乐于引用来增强其作断的权威性的。至于春秋后期出现仅引用爻辞来断卦的情况,很大可能是由于《周易》经书没载筮法和断法,经几百年的口口相传,正确的断卦之法已鲜为人知。另外,当时占筮是一门谋生、谋职的高级技艺,也不排除某些人滥竽充数,不知断卦之法而取爻辞敷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