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歌唱方法形成于声乐作品的演唱实践之中,包括用嗓方式、声音调节、发声技巧、发声特点、语言特征等方面。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演唱方法,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也有不同民族和地区性歌曲唱法的区别。在我国,将声乐演唱方法进行分类始于1984年3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青年演员独唱比赛”的评奖活动。当时选手只是粗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1986年,“CCTV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首次按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分开进行比赛。这里介绍目前在我国广为使用的几种歌唱方法。
1.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从意大利文翻译过来的,译为“美妙的歌唱”和“完美的歌唱”,起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不仅指一种发声方法,也是一种演唱风格和声乐学派,被称为美声唱法、美声学派。它是随着歌剧的诞生而诞生,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不仅与欧洲音乐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同样也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
从17世纪至20世纪,美声唱法El渐成熟与科学。美声唱法以音质圆润饱满,音色华丽流畅而著称。美声唱法不同于其他歌唱方法的特点是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形成了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其特点是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这种唱法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涌现出了大批技艺高超的美声歌唱家,如世界三大男高音卢洽诺·帕瓦罗蒂、普拉西多·多明戈、何塞·卡雷拉斯。
美声唱法于20世纪20、30年代传入我国。五四运动以后,一些曾在欧美留学的音乐家如萧友梅、黄自等人于1927年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建立以西洋发声法为主的声乐系。美声唱法开始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并逐步改变了中国歌曲的传授方法,悄然无息地影响着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我国传统音乐与西洋美声相互碰撞、借鉴、融合,带给中国声乐界一种前所未有的教学模式、艺术格调以及欣赏导向。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的成立,使美声唱法得到专业的传授,促使美声唱法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发展至现代,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也普遍传授美声唱法,使美声唱法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我国出现了许多蜚声海内外的美声歌唱家,在国际舞台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叶佩英、杨洪基、殷秀梅、戴玉强、廖昌永等。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歌手在中外举行的各种美声声乐比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享誉国内外。
在我国一代代教育家和歌唱家的努力下,美声唱法也很好地与民族唱法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既完善了民族唱法,同时也促进了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使我国声乐有了很大的发展。
2.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多种唱法的总称。广义地讲可以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唱法。这里所讲的民族唱法是作为狭义来理解的,主要是指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既提炼和继承了戏曲、曲艺、民歌这些民族传统唱法中的精髓,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优秀理论和技法而形成的独树一帜、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民族声乐唱法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1919年的五四运动,唤醒了民众思想的解放。自此,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开始成为社会潮流,也使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并由此使得中国开始有了西洋式的声乐教学,并开始创作自己国家风格特色的艺术歌曲。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造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新形象。1945年由女高音歌唱家王昆首演的新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新歌剧和统一的中国民族唱法的形成,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纪元,也为以后“土唱法”流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所谓的“土唱法”即民族唱法,这一时期“土唱法”声音特点是真声演唱、气息流动性不够,所以喉咙偏紧、声音硬且直,表现抒情与婉转的作品难度较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声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涌入了大批的海外歌唱家及美声声乐歌曲。在此背景下展开了中国声乐界第一个“土洋之争”。这次土洋之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的结论是中外声乐文化结合,以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为基础,结合运用西洋美声发声方法,走出一条中国民族声乐的新路,从而形成了在演唱中不再以真声为主,使用真假声结合,加强了气息的训练并利用气息控制声音变化的特点。
1966年至1976年期间我国刚刚开始繁荣的民族声乐艺术落入低谷。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民族声乐唱法慢慢走向成熟,许多世界级的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多次来华演出、讲学,让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民族声乐吸取了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及规范性,在演唱技法上和气质风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声音圆润且流畅,高音通达并带有泛音的特点,使我们的民族声乐在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传统唱法的精华,不仅民族韵味浓厚,而且发声方法更加科学、自然通畅,对作品的音域、风格、抒情都能进行完美的诠释。(www.daowen.com)
如今,中国的声乐艺术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创新和发展,有了更大的进步。“新民歌”“中国唱法”的提出使我国声乐艺术迎来了一个百花争艳的新局面。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无论是在作品创作的深度和难度上,还是在对民族声乐演唱声音的认识和技巧的发挥运用上,以及作品演唱的个性、风格、艺术想象和表现力上,都突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宋祖英与谭晶于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的演唱让世界知晓了中国的民族声乐并为之赞叹。中国声乐艺术已经向世界迈出了一大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唱法歌唱家,如李双江、蒋大为、阎维文、郁钧剑、王宏伟、刘和刚、吴碧霞、宋祖英、张也、汤灿、祖海、雷佳、王丽达等。
3.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作为一种新的演唱形式是在快速发展的流行音乐中应运而生的。以通俗唱法演唱的歌曲为通俗歌曲,属于流行音乐的一个支流,起源于欧洲,后在美国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爵士、布鲁斯、摇滚、节奏布鲁斯、说唱、民谣、灵歌、舞曲等门类,又通过媒介直接把流行音乐推向整个世界,形成了庞大的流行音乐产业及流行音乐文化。通俗唱法追求个性与自然、本质的声音。演唱者根据歌曲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声音技巧调整音色及声音,强调鲜明的个性。本嗓、原声、自然地发声是通俗唱法的特点,常常是载歌载舞、自弹自唱。通俗唱法基本上是用真声演唱,声音自然,口语性强,音域不宽,亲切随意,注重于情感的直接表现,强调个性、自然流露与即兴发挥,没有固定的模式,人皆可唱。演唱时借助电声的音响制造气氛,所以很注意话筒的使用和电声效果。
通俗唱法是在歌唱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唱法,它来源于生活。演唱者多为自娱自唱的非专业人员,因此它的声音运用大都接近自然形态,也就是一种质朴的、本色的声音。即使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多种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并且自身也在变幻升华,但其基本特征仍是质朴自然的。通俗演唱并不是没有规律可言,但强调唱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虽然通俗唱法风格多样,但具体演唱时,其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与美声、民族唱法的规格化丰富又具备一定的独立性。
20世纪20、30年代,欧美流行音乐传入上海。黎锦辉是我国流行音乐的先驱。《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被誉为金嗓子的周旋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红歌星之一。但是,由于历史的特殊性,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上一条健康之路。其平庸的内容、矫揉造作的演唱,为以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群众性的救国歌咏活动广泛开展,流行歌曲逐渐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改变,通俗唱法在我国得以蓬勃发展,其风格样式越来越国际化,与现代高科技的电子技术结合越来越高,产生了大批通俗唱法的歌星。如刘欢、毛阿敏、那英、孙楠、王菲、沙宝亮、汪峰等。
4.原生态唱法
“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是一种原始的、不经过任何雕琢、包装和美化,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唱法。原生态唱法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未经过专业训练的,并在农民、船夫、赶脚人、牧羊汉等广大的劳动者中间长期流传的一种唱法,反映着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
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一群身着民族盛装的人用天籁般的歌喉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震撼,这是原生态歌手在中央电视台的首次亮相。他们的声音保持着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且地域广阔,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及文化背景,因此,拥有各种民族文化特征的原生态唱法歌唱风格及种类极其丰富。原生态重点不在于怎样唱,而在于整体性,通过一种和谐的心态来反映最真实的生活。原生态唱法的代表歌手有阿宝、刀郎、云朵等。
每种歌唱方法都有各自的艺术风格及演唱特点。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进,提倡的是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不同趣味及不同唱法的创新。因此,在当代每种唱法并不是泾渭分明、不可逾越的,出现了不同唱法相结合的创新唱法,如民通、民美等唱法,使声乐艺术更加多姿多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