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西音乐的文化审视及对比研究:音乐与情感间的关系

中西音乐的文化审视及对比研究:音乐与情感间的关系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人的存在是情感存在的基础,音乐情感虽然是一种抽象的、非具体的情感,从本质上来讲仍然是以人为出发点。黑格尔认为,情感是人类的内心生活,这种抽象的内心生活使情感成为他和音乐发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同时要注意,音乐所要处理的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内心生活,而是由具体内容充实起来的内心生活,这种具体内容是和具体的情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中西音乐的文化审视及对比研究:音乐与情感间的关系

音乐存在的基础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一切社会存在都是人的本性的表现,都可以用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加以解释和说明。

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苏格拉底的答案是“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什么是理性呢?它跟感性是相对的,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的原则来考虑。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观点,体现了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理性是整个西方文明的精髓。但是,“理性”这个词语有不同的理解,譬如卡西尔认为理性就是“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而科学、语言、神话艺术等都是符号,因此,强调人的理性本质未必导致忽视或完全抛弃人的感性存在,事实上,古代希腊意义的理性便是如此。从启蒙运动开始宣扬的理性,也不仅是指单纯的抽象思维,而是认为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然而在科学技术逐渐占据了文明主要地位的近代西方,理性往往被狭义化,被简单地等同于“理智”(相当于康德的“理论理性”,而抛弃了“实践理性”;康德认为科学基于理论理性,道德基于实践理性),在这种片面的理解中,人便成了一个只会计算的“片面的人”。人的存在是身心合一的一个整体,没有心灵的关怀,人只是一种“理性的生物”,而不是有人性的人。事实上,从启蒙运动开始宣扬的理性,就不仅是指单纯的抽象思维,而是认为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除了理性因素之外,各种精神的因素,诸如情感、直觉、潜意识、灵感等等都是人性的表现,所以我们说人除了是理性的动物,还是“非理性”的动物。而在这“非理性”中,情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人的存在是情感存在的基础,音乐情感虽然是一种抽象的、非具体的情感,从本质上来讲仍然是以人为出发点。所以,强调音乐情感的重要性就是在强调人在音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从音乐发展的历史以及情感论音乐美学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人类的情感状态处于一种自由、活跃的状态的时候,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处于积极的前进的状态之中,因为自由的人、自由的思想,才具有最旺盛、最活跃的创造力。(www.daowen.com)

艺术的对象主要是人,黑格尔把音乐称为人的心情的艺术,“人的全部心情连同一切感人最深的东西,人心里面的一切力量,每一种感觉,以至胸中每一种深沉的旨趣这种具体的生活形成了艺术活生生的材料,而艺术也就是这种生活的描绘和表现。”比如说雕塑和绘画,它们采取的是通过刻画人或事物的形态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音乐和诗歌则是直接表现人的内心活动,黑格尔说:“音乐必须表现的是单纯的内心活动。”但是内心活动有两种。按照内心活动去掌握一个对象,这句话一方面可以指不按照它的外表现象而是按照它的观念性的意义来掌握它,另一方面也可以指按照内容活在主体情感中的样子来表现它。这其中,不按照它的外表现象而是按照它的观念性的意义来掌握依靠的是诗,它以语言为媒介,表现观念;按照内容活在主体情感中的样子来表现用的则是音乐。音乐以声音为媒介,表现情感。黑格尔认为,情感是人类的内心生活,这种抽象的内心生活使情感成为他和音乐发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同时要注意,音乐所要处理的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内心生活,而是由具体内容充实起来的内心生活,这种具体内容是和具体的情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所把人类的情感摆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把人性解放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以美学的方式反映到人的音乐文化中,强调自我,突出个性,追求情感表现的自由,正是近现代西方音乐艺术在形式上、风格上不断推陈出新的根本动力之所在。音乐美学思想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所坚持的人道主义观念是必须加以充分肯定的。一个民族、一种特定文化中的人群,其音乐观总反映出他们的哲学、美学思想意志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某种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归为文化的民族性,但其中必然包含着时代性。音乐蕴含着丰富的人类精神内涵,它包含了各种情感、感觉等等,这一切都可以转化成审美意向并通过音乐的形式传达出来,其中,情感所发挥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是音乐产生的渊源,人类的音乐生活必然反映一定的社会形态,所以,音乐美学也必然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分别体现出不同时代的人性发展的特征。古希腊的人本精神和功利主义道德观念,中世纪形而上学神秘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18世纪启蒙思想及其倡导的民主主义,19世纪的浪漫主义,直至20世纪的各种思想,都必然的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丰富着情感论音乐美学,植根于这样丰盛的思想沃土中,情感论音乐美学观也由此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西方哲学精于构筑理性王国,疏于感性的考量,人作为感性的存在物所特有的本质虽有种种表现,但是终究被强大的严密的理性论断淹没。情感论音乐美学以大量的经验事实和逻辑推论来证明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在哲学上难以找到必要的支持,无论如何,人的情感活动毕竟与理性认识属于不同的范畴,尽管情感中包含一定的理性因素,建立在概念、判断、推理基础上的认识活动可以引发情感也可以成为情感的表达方式,但是,在音乐艺术中,理性认识的体现是十分间接的,并且很多时候不是必需的。所以,要想真正解决情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定位问题,首先必须充分肯定情感的纯感性价值在抛开理性认识的前提后,在不导向任何认识目的的情感况下,情感作为呈现于人的一种感性经验的对象,仍然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显现着人作为感性存在物所具有的内在需要,从主体活动的目的性来看,它是独立于理性的。人不仅是某种生物性的、自然的生理心理实体,更是从属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性的、有文化含量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情感不仅有着一定的生理心理依据而且更有着丰富而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从哲学本体论的层次上来看,人类的感性需要具有独立品格,研究音乐问题时,不能只考虑其中的生理心理因素,而忽略甚至否定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如果不能肯定这一点,那么,情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价值就不可能得到最后的肯定,音乐在人类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事实证明,人的感性需要同现实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感性生命的饱满充实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虽然人类文化的创造必须以理性法则的完善为条件,但是只有这种法则下产生出来的创造成果真正回归到人的感性体验当中去的时候,人类的进步与解放才真正得以实现。纯粹的物质产品永远无法使人的全部感性需要得到真正的满足,人的感性需要是无限的。乐艺术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是情感的艺术,就在于它无需把自身当作其他现实存在物的化身就能够将情感的感性样式直接展现于人们面前。

人们的内心生活是复杂微妙的,相应的,情感也是复杂微妙的,这些复杂微妙的内心生活无法用概念准确的表达出来。在电影《第三类亲密接触》中有这样一个畅想:如果外星人和人类试图进行交流,他们将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呢?是音乐,音乐沟通心灵的能力是具有超越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