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西音乐的文化审视与对比研究:揭示研究现状

中西音乐的文化审视与对比研究:揭示研究现状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由于近现代流行音乐的起源发展与传统音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本书将对中西方传统音乐比较研究和中西方近现代流行音乐的比较研究两大部分分别论述。中国音乐文化与音乐文化具有很大的可比性,从中西比较音乐学研究开辟路径,是中国音乐学术系建设的必然之道。

中西音乐的文化审视与对比研究:揭示研究现状

就笔者眼力所及,国内正式发表的关于美学的文章相对其他选题的论文,其数量不算多,从1979年到2007年近30年间,关于音乐的文章共计718篇;关于“中国音乐”的文章共计98篇;关于“音乐”的文章共计17篇;关于“中西美学”的文章共计133篇;关于“音乐比较”的文章共计30篇,在论文查找中,均没有发现对中西音乐进行全面分析的文章,而在为数不多的比较音乐论书中,大多也是针对某一个美学问题或是某几部美学著作进行美学评价。而对音乐的研究也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我们接触到的少有的基本音乐论著都是以音乐思想的发展为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是狭义的音乐,探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家、美学家们对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特殊规律等方面的论述,及其对音乐生活的影响,还有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流派的音乐思想产生及其发展与互相影响等,以便总结出音乐思想发展的规律。

中国音乐与音乐不仅存在着形态上的差异,更存在着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上的差异。当前中外一些学者在探讨中音乐文化关系的过程中,比较多地强调了这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而且将这些不同点看作是从来如此甚至是无法改变的。他们着重指出了地理的、环境的、宗教的、习俗的等等外在因素对音乐文化的影响作用,认为这些因素是决定了不同音乐文化之间出现差异性的根本原因。这些探讨无疑为加深人们对中西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有助于人们对一些具体现象的破解。但是,我们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正视这样一种研究,即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在美学观念方面的差异中不容忽视的内在联系。

在关于音乐研究的著述中,我们发现大都是对中音乐共同拥有的基本问题进行笼统的研究或是音乐的发展进行梳理,而没有对中音乐的异同之处进行探讨。因此,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中音乐的比较研究仍然是学术界的一个空白领域。本书主要依据何乾三先生在《音乐史稿》中对音乐的几个主要研究问题的阐述,对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进行比较研究,分别在音乐的本质、音乐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几个环节来分别比较其间的异同及原因。同时由于近现代流行音乐的起源发展与传统音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本书将对中西方传统音乐比较研究和中西方近现代流行音乐的比较研究两大部分分别论述。

实际上中国近现代的学术研究就是从比较研究开端的,近代学者王国维对此认识颇深,他曾说“中西二字,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动。”

中国音乐文化与音乐文化具有很大的可比性,从中西比较音乐学研究开辟路径,是中国音乐学术系建设的必然之道。人类的音乐艺术在不同地域、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都会关心和触及到一些基本的美学问题,如音乐的谐和、模仿、情感问题以及音乐的教育、伦理、治疗等功能,而这些恰恰是中西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所共有的东西。我们研究中西方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西方,同时也能为研究我们自己的历史从更为宽阔的视野提供一种文化的比较与参照。并且,研究中西的艺术史及其艺术理论,对于研究和解决当代艺术美学研究中的各类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也因其能够提供历史的借鉴而具有现实意义。西方艺术是以“体”和“面”作为它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中国艺术则是以“线”为其基本造型手段。西方的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着雕塑的,故特别强调立体感和块面性,强调紧密和实在;中国的一切艺术则是模仿着音乐的,故而特别强调其节奏和韵律,强调疏放和空灵。这不仅在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园林、建筑等方面是如此,即在时间性的艺术如音乐中也是如此。(www.daowen.com)

中西美学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不同的发展轨道,即西方美学一开始把美当做与人对立的客观对象进行描绘,但又逐渐将人的东西渗入客观对象中,使之成为人的异化物即“神”,最后意识到神的美无非是人自己的美(近代);中国美学一开始把美当做个人必须适应并在艺术创造中加以表现的社会氛围,继而对这种社会氛围进行了形而上学哲学化,最后则沉浸于对这种形上境界的个人化内心体验之中。中西美学殊途同归,从不同的方向走到了对人自己的本质和内心秘密的挖掘上来。现当代中西美学的互相吸取和融汇则使这一方向达到了更加丰满和完整的理解,从而在审美体验和美学方法两方面为建立一个融中西美学的精华为一体的、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论为基础的新型美学体系提供了前提。

中西音乐艺术,分别从远古的先秦音乐和古希腊音乐文明开始,都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漫漫长路,适应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审美取向,中西音乐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形成了既有共性特点又风格迥异的美学特征。就宏观意义上的中西音乐来看,中国音乐更多地来自艺术创作与欣赏经验的总结,注重内在生命的自由和直觉感悟式的体验,因此高度重视艺术家的内在心态和精神过程,高度重视其内省和自省的工夫,同时也高度重视艺术世界中现实与超越的关系。相关的经验性理论总结或概括,大多鼓励艺术家如何提高自己的“才、胆、识、力”,以期修炼成有利于创作的心态或艺术境界,同时建议欣赏者如何神闲气静地通过艺术鉴赏,来摆脱现实的绊羁与冲突而进入内心的自由与和谐。音乐一般具有西方哲学的特色,以研究本质或本体作为其基本样态,在科学精神和思辨传统的推动下,建构出系统而多样的理论学说。音乐更多的是从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入手,去探求艺术的理念及其本质特征,倾向于把艺术、艺术价值及其表现形式归纳为明确的形态或各种流派。比较而言,音乐比较注重科学分析,强调逻辑的严密性,讲究理论的系统性,概念界定明确,分门别类清楚。而中国音乐比较注重经验总结,大多出于即兴、片段的感受和简略、含蓄的表述,其理论逻辑的连贯性和明晰性相对欠缺。但是,音乐过分依赖从对美的思辨哲学假定中进行演绎推理或高度专业化的语言分析,致使许多美学家认为所有的问题根本无需涉及世界或任何艺术就可得到解决,结果,不怎么重视不同民族和不同阶段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价值,也未能研发出经验广泛的手段来。中国音乐较多强调艺术创造的心态和实践,注重艺术欣赏的道德、精神和生命意义,认为艺术在观众内心中激发的共鸣以及主观而独特的艺术审美经验值得他人借鉴,并当做范例加以推广,但同时又鼓励个体的审美自由和深化的审美自省。总之,美学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命题,应该基于对所有主要艺术与审美文化的观察与思考。而加强对中西美学互补性的研究,也可以说是追求世界范围内跨文化美学超越性创新的基础建设。

事实上,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西音乐的不同,归根到底在于其哲学基础的不同。而思维方式则是体现中西哲学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张岱年先生曾指出,哲学即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综合;西方人的思维特点是分析。所谓综合,就是看问题从整体出发,注重事物各方面的普遍联系。所谓分析,就是从微观处着眼,将事物进行分门别类地考察。这种差异,可看作是形成中西文化乃至中西音乐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音乐与中国音乐,从思维逻辑到音乐形态,都是不同的音乐体系。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美学是研究人对世界,尤其是对艺术进行审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它要探讨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和发展、特征以及在艺术中是如何体现的,进而研究艺术的本质、发展规律、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美的本质和标准等一系列的问题。它从整体出发去探讨音乐最一般的规律,具有最广泛的涵盖面。它力求透过各种具体现象去揭示音乐的本质。根本目的是要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中人类审美活动的最普通的规律。其研究对象是: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的本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在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过程中音乐信息的形成、传递和接受与研究不同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人们不同审美观念和习惯形成的原因,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等;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音乐历史发展的考察去研究人类审美意识、标准和习惯变化的规律。总的来说,本书以音乐的本体为对象来研究中西音乐的差异。在传统的音乐研究基础上,强调音乐本体的美学差异在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哲学理念及民族性格中形成的主要原因,阐释了对待中西音乐态度上的不同观念,提出了全球化语境下的音乐发展趋势的全新观念。其次,以中国音乐和音乐为研究对象,克服学术界对中国音乐思想的偏见,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对中西音乐本体美学比较研究的空白。再次,本书对中音乐的宏观研究有利于全面把握和认识中西音乐的根本书化属性及其与各自社会、历史、经济背景的同源性关系。最后,本书较为详细地剖析了中西方流行音乐的美学差异与产生差异的原因,也填补了国内外对中西方流行音乐研究的空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