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吴国的大将吕蒙,十几岁就从军打仗,由于英勇善战,屡建战功,30多岁就升为中郎将。但他文化水平很低,常常闹出“张冠李戴”式的笑话。每逢给孙权上书,只能口述,让别人代笔。这样难免词不达意,弄得孙权哭笑不得。所以,孙权劝吕蒙抓紧时间读书,并用自己和别人的体会开导,批评他因军务繁忙而不求进步。吕蒙接受了孙权的教诲,开始发愤读书,而且进步很快,久而久之,终于通古博今,满腹经纶,达到了相当高的文化水平。
后来,吴国军事统帅周瑜病逝,鲁肃为吴国都督。鲁肃最初瞧不起吕蒙,认为他只是一员文盲武将。又一次,鲁肃路过吕蒙驻防的地方,看望吕蒙,故意为难他,提出了许多战略上的问题。他原以为吕蒙一定是一问三不知。但出乎他的意料,吕蒙有问必答,而且是对答如流,特别是对付蜀国大将关羽,吕蒙讲了五条应敌之策,讲得很有见地,令鲁肃叹为折服,鲁肃发现吕蒙成了文武双全的人,大为惊喜,拍着吕蒙的肩膀说:“我原来以为你只有武略,是个粗莽武夫,今天同你谈话,才知道你是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你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听了也幽默地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日后,人们便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表示别人已有大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待人。
此故事反映出一个重要的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都处在产生和消灭的过程中,静止不变、僵死不动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最初的“吴下阿蒙”“文盲武将”发展到后来的“文武全才”,吕蒙的变化给我们一个启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但是,要实现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下面这两位科学家的故事,说明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两个科学家奇怪的遭遇战
1935年,24岁的青年印度科学家钱德拉塞卡到了伦敦,跟当时最负盛名的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邂逅,每周两次讨论问题,那时爱丁顿已52岁。由于爱丁顿的赏识和推荐,钱德拉塞卡得以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宣读论文。开会的前一天,节目单发下来了,却有两个科学家的名字,一个自然是钱,一个却是钱所敬重的爱丁顿。可是钱很纳闷,因为他从来不知道他所敬重的这位老科学家也在研究他所选定的课题,而爱丁顿也从来没有透露过他对这个课题发表过什么新观点。青年科学家想问,却不敢问,虽然他们两个人在开会前还一起喝茶。青年科学家宣读了他的论文,怡然自得。因为他相信在黑洞方面的研究确实有独到的见解。然后是爱丁顿发言。这位老科学家断然驳斥了钱的全部理论——更确切地说,他没有逐一推翻钱的逻辑和计算,但他以他的声望、他的经验、他的学问,从根本上否定了青年科学家关于黑洞的“神话”。他说,这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青年科学家彻底失败了。他不知所措,心情当然是很沮丧的。后来钱德拉塞卡回忆道:“我原来以为我将在会上宣布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结果爱丁顿让我出足了洋相。我心情乱极了。我不知道我是否应该继续研究这个课题。那天我回到剑桥时,已是深夜一点多钟了。我走进一间同事们经常聚会的房间,这时当然不会有人还留在那儿,但炉子里的火还燃烧着。我记得,我站在炉火前自言自语地重复着一句话:‘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他没有气馁。他自信他的发现是对的,他自信他的理论没有错。两年后,他把这几乎被否定(实际上已被否定了)的新发现写成一本书,然后他把它暂时搁下。他从事另外的课题研究,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多少年后他重新研究他的黑洞,这时他有了更多方面的实践,更多的理论归纳。他终于使这个世界承认这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他不后悔,他甚至认为第一次的否定,使他能够更加深入、更加周全地阐明他的划时代的理论。为此,他在72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奖。
获诺贝尔奖和被解聘
1982年国际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威尔逊教授,以表彰他在“相变中临界现象”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人们在恭贺、欣喜之余,不能不想到在此之前,威尔逊面临被校方解聘的一段经历。获诺贝尔奖与被解聘,相去甚远,同对一个人,缘何?
原来,威尔逊在任教期间,选择了难度很大的研究课题,以至于连续4年未发表过一篇引人注目的科研论文。校方鉴于他“没有造就,不堪任用”,准备予以解雇。在校董事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同意解雇。幸运的是,著名物理学家贝德教授(196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威尔逊学识基础雄厚,科学思维敏捷,之所以这几年没出成果,与他研究的课题有关,一旦突破,就是震惊世界的成果,建议继续留用。由于这个建议出自有威望的老科学家之口,校方只好作罢。果不其然,第二年,威尔逊就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发表了后来获诺贝尔奖的优秀论文。
要实现事物的发展必须要敢于打破常规,具有创新精神。(www.daowen.com)
一位老画家的小孙子在一次美术课上画了一匹长有双翅的绿色飞马遭到了小朋友的取笑,说世上哪有绿色的飞马?小朋友把画拿回来给爷爷看。爷爷一看乐了,问小孙子道:“你为什么给马画上一对翅膀呢?”孙子说:“我想让它飞遍全世界!”“那为什么把马毛画成绿色的呢?”“因为它是和平的使者!”爷爷高兴地说:“谁说世上没有绿色的飞马,现在不就有了吗?”爷爷鼓励孙子大胆创新,并且把这幅画寄到了世界儿童画展参加比赛,结果获得了金奖。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坚持发展的观点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老画家的小孙子能够获得金奖,关键在于他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不拘泥于书本和公式。同时也与爷爷大胆鼓励创新的态度有关。
宋国有户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这是一个很艰苦的行当,不论春夏秋冬双手都要浸泡在凉水中。特别是到了冬天,天寒水冷,大多数人的双手都要皴裂,严重的还会溃烂生疮,所以一般人家干了几年就得搁手,另谋别的营生。
为什么这户人家能够世世代代从事这件工作呢?原来这户人家藏着一个祖传的制药秘方,可以配制出一种防止皮肤皴裂的特效药膏,并且从不外传。有一天,一位过路的客人听说了此事,决心弄到这个秘方。他来到这户人家,诚恳地说出要买这个药方的意思。这户的主人是个年近花甲的老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对不起客官,这个方子是我们家营生的依靠,不卖给外人。”客人不走,还是好言好语劝说道:“老人家,这样吧,您那秘方确实很珍贵,我也不亏待您,我愿意拿出一百两金子买下它,您看如何?”老人犹豫起来,心想:我家凭着这种药方世世代代从事漂洗丝絮的工作。一年到头不过收入几两金子。现在一旦出卖这个秘方,一下子就能得到百两金子,真是天壤之别。他又想起祖祖辈辈的艰辛,心一狠,把秘方交了出来。
客人得到了药方,星夜赶到吴国的都城,把药方献给了吴王。当时,吴、越正在江洋水泊一带大战,由于天寒地冻,两国士兵手脚冻裂,行动不便,双方伤亡非常惨重,一时胜负难分。客人向吴王详细说明秘方的奇效,并建议立即配制,把药品送到战士手中。
吴王喜出望外,当即封客人为督军,带着配制好的防冻药品,奔赴前线。由于吴军将士都涂用了这种药膏,不久冻疮就都痊愈了,再也不用担心手脚冻裂。加上吴军将士身强体壮。行军转移,舞刀弄枪,都得心应手,结果打败了越军,占领了越国的大片土地。客人为打败越军立下了巨大功劳,吴王为了表彰他,划出了一片土地赐封给他。客人由此飞黄腾达,一下子成了吴国的贵族。
同是一个防冻药膏,主人依靠它从事漂洗工作,不过挣些生活费用;而客人却用它打赢了一场战争,得到了国家的封赏。用场不同,其效用也多么不同啊!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他以鲜明的对比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哲理:想问题、办事情绝不能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目光短浅、墨守成规;只有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实事求是,才能成就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