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融让梨故事:孩子观点引发思考

孔融让梨故事:孩子观点引发思考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融四岁时,家里吃梨,孔融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海一名小朋友学完课文《孔融让梨》后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不会让梨”。“我不会让梨”,代表小朋友的真实想法,老师可以否定这种价值观,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给学生讲道理。

孔融让梨故事:孩子观点引发思考

孔融从小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孔融四岁时,家里吃梨,孔融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爸爸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上海一名小朋友学完课文《孔融让梨》后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不会让梨”。结果,老师打了个红叉:错。小朋友的家长对此很疑惑,因为在他看来此题并无标准解答,在“一怒之下”把答卷晒上微博,请网友们评理“凭什么说真话就错了呢”。

这个事件有点搞笑,该小朋友显然是说了真话,而老师打了个红叉“错”。这是对其价值观的一种不认可,每个人都会在世界观的指引下,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小朋友在道德领域是一个小道德家,我们小时候学这篇课文,说穿了就是要向小道德家学习,从小就形成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不需要你对价值进行判断的,你只需要因为标准答案的肯定而肯定一种价值,进而学习,进而在内心根深蒂固,哪怕价值本身就依赖于判断。是啊,你不进行判断,怎么认定价值是有价值的呢?

所以,该小朋友说的真话,其实是自身幼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当然这种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许受父母和环境的影响而偏离传统的道德观念,但是就事件本身而言,是无所谓对错的。“我不会让梨”,代表小朋友的真实想法,老师可以否定这种价值观,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给学生讲道理。但是,“我不会让梨”,这种表达本身却没有任何错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这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题,它并不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不是北京”这样,答案具有客观性,它是价值判断,你的回答可以符合一种价值或者背离一种价值,这是题目本身所预设的。所以,这种题目是不应该有标准答案的,如果为了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说假话,那么这则故事就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为了符合所谓的道德观而说谎,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www.daowen.com)

年幼的孔融虽然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也未曾听过“世界观”三个字,但他的言语中却流露出“大”与“小”、“好”与“坏”、“利己”与“利他”等思想,因此,孔融的行为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世界观人人都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因此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不同,这名小朋友他的答案也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下做出的价值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