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始,我国已有众多学者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和研究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也发表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是其中多数属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成果相对较少,而且从2012年开始的研究概况尚缺。许鑫等认为“我国舆情思想和制度建设历史悠久,但是在理论上真正对舆情的研究始于2003年,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则始于2005年”[1]。最近几年,网络舆情研究和实践都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研究成果和舆情报告数据量均呈爆炸性增长。
以“主题”为入口,“网络”+“舆情”作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2005—2015年的核心期刊文献,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1603篇公开发表的核心期刊文献,对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去重清洗后,得到有效文献1573篇用于此次分析。其中,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文献总量为240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文献量为215篇,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的文献总量为31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支持的文献总量为27篇,此外还有受到各级社科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的文献。
利用可视化工具NetDraw生成关键词网络,去除该网络中无任何连线的孤单节点以及与中心节点无直接联系的坠饰节点得出图2-1。
图2-1 CNKI网络舆情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网络
结合图2-1与Citespace生成的关键词及重要文献列表信息可知,我国“网络舆情”研究领域,关键文献中的高频热点词汇包括:意见领袖、突发事件、舆情分析、人民网、舆论场、舆论信息、大学生、舆情研究、群体性事件等。
根据度数中心度的定义,在一个社会网络中,一个行为者与其他行为者存在越多的直接联系,那么该行为者就居于中心地位[2]。由图2-1可知,CNKI检索结果中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呈现星型结构,其中,处于决定性中心地位的概念是“网络舆情”。由此可以判断,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在近十年间已形成围绕着“网络舆情”为核心概念实现了研究领域本身的成长。
以1573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献为对象,对Citespace软件进行如下设置:选择主题类型为“NounPhrases”即名词性短语,并创建一个POS标签,节点类型“NodeTypes”中选择“Term”,选择标准“selection criteria”中设置选择被引或出现次数前十的主题,在形成的知识图谱中选择以“TimeZone”的布局形式呈现中文网络舆情主题研究的发展时间流图,如图2-2所示。
根据图2-2,2005—2015年,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热点前沿主题在时间分布上主要分为基础、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1)奠定基础阶段
2005—2008年为第一阶段,即网络舆情研究奠定研究基础的阶段。从图2-2的左下角可以看到,该阶段网络舆情的研究主题主要应对互联网这一类正在不断成长的新传播媒介。研究主题交织着传统传播理论与互联网信息管理的理论探讨,这说明较早关注网络舆情的研究领域来自传播学。在国内网络舆情研究初期,研究对象以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模式及网络媒介的功能为主。由图2-2可以看到,受网络设施普及、网络技术等因素的限制,2005—2008年网络舆情的研究主题主要是传播学及媒介研究的相关术语名词,如引入“沉默的螺旋”“把关人”“议程设置”等理论解释网络环境下的舆情发展规律,以及对网络舆情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探讨,研究成果总体上以理论研究为主,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舆情分析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但是占比较小。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为之后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www.daowen.com)
(2)发展上升阶段
图2-2 CNKI网络舆情研究文献主题共现时区图
2009—2012年为第二阶段,即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上升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互联网发展迅猛,各种网络平台、门户网站应运而生,对民众的信息获取和发布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出现了许多互联网舆论群体,借助着互联网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网民愈来愈倾向于通过网络媒介发出声音。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舆论团体及各种舆论事件,由图2-2可见,本阶段的主要研究主题分布在“高校”“舆论场”“大学生”“舆情分析”“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意见领袖”等。学者们也注意到,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事件常常会出现舆论共振现象,现实社会中的小范围事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经由网络传播后将很快被放大,发展成为网络舆情危机,其中对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起着关键作用的意见领袖首先成为舆情分析研究者关注的对象。表2-1为2009—2012年CNKI检索结果中“网络舆情”研究的部分高频次主题列表。
表2-1 2009—2012年我国网络舆情研究高频主题列表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受到网民的热捧,“意见领袖”成为第二阶段研究的重点,以“草根”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自媒体技术推动下成为“网络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一起开始进入研究视野,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的边界渐趋模糊,关于社会舆情的探讨也逐渐增加。由于网络突发舆情事件发生概率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这一时期,学界研究以网络舆情预警及引导机制研究为主。由于信息发布和获取渠道的迅速增加,需要实时跟踪监控的网站多、内容广,有必要依靠信息通信技术,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也需要实现由被动防堵转向为主动引导[3]。除了及时预警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引导外,还应该从网络舆情分析方法与技术、网络空间中的道德与法律等多方面规范网络言论,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和监督,尽量使网络舆情中可控范围内发生和发展、减少负面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效应。
(3)成熟稳定阶段
2013年以后我国核心期刊与网络舆情相关的发文量增速逐渐放缓,总体被引用率也放慢,可见网络舆情的研究热点已经基本稳定。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网络媒体、传播平台持续发展,“两微一端”开始成为网络舆情研究中的主要数据来源,互联网成为社会民众发表言论的主要途径之一。技术是把双刃剑,廉价的网络信息传播成本,催生了一批“网络推手”,网络推手的识别也成为该阶段网络舆情研究热点。从图2-2的右上角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在2015年的网络舆情研究中属于前沿主题之一,而大学生、高校一直是近些年网络舆情的热点主题,这是由于研究者和管理者已经普遍发现网络舆论的片面性,需要增加对分布密度大、处于三观形成期的高校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传递更多正能量,将容易引发社会公共危机的因素从源头上消除,同时鼓励高校大学生多了解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规律,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甄别与判断能力,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互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